本书为“计算力学前沿丛书”之一。全书系统地论述了近场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建模方法、数值算法、软件技术和工程应用。全书共13章,包括:绪论、近场动力学的基本理论、键型近场动力学模型及其改进、键型近场动力学在有限元中的实现、近场动力学的显式动力学解法、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模型、非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模型、非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模型的改进、近场动力学方法与有限单元法的混合模型、非均匀离散的近场动力学模型与自适应分析、冲击侵彻与爆炸问题的近场动力学模拟、热传导与热-力耦合问题的近场动力学模拟和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破坏的近场动力学建模分析。此外,本书还安排了两个附录,附录A介绍了近场动力学微分算子;附录B给出了近场动力学的显式动力学算法FORTRAN源程序。
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主要是从“固-气”“固-液”“固-固”等界面的原子、分子结构的微观物理和化学的性质出发,以分子间力为基础,预见其对纳微米结构和系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接触、黏附、界面强度、摩擦润滑等问题。 本书由3篇、16章和7个附录组成。上篇讨论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的基础知识。中篇讨论移动接触线问题、分离压力、前驱膜、受限液体与纳流动的界面滑移、内角润湿、液滴蒸发等。下篇讨论表面和界面演化动力学,介绍表面与界面扩散与演化动力学、相场动力学方法在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中的应用。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中力学规律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目标是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并最终为增强人类运动能力与健康服务。本书按外部生物力学、内部生物力学、生物力学原理应用三大板块进行介绍,无论是在编排还是在力学内容的介绍顺序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新版在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概念应用,为每一章中的原理提供了实际应用案例。此外,还更新了生物力学测量和分析方法的内容,方便读者了解最新的技术前沿手段。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于1942 年出版了其名著《流体力学概论》。随后,其学生奥斯瓦提奇等增补修订出版了该书的第六至第九版。德国流体力学教授欧特尔等又进一步增补、修订,出版了第十版和第十一版。本书为第十一版的中译本。欧特尔等保留了普朗特名著第一版的内容作为本书前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七至第十四章则介绍了当代流体力学发展的不同分支:井将书名由《流体力学概论》改为《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与一般流体力学论著强调数学理论不同,普朗特的名著(本书前四章)尽可能地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着重物理直观,旨在阐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问题的力学本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欧特尔等撰写的后十章也体现了普朗特的风格和意图。后十章中有些内容可在普朗特的原著中以某种形式看到,但绝大部分是最近六十年来流体力学不同分
本书作者S. 温伯格是标准模型创立者之一,他因提出电弱统一理论,与格拉肖、萨拉姆共享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现代粒子物理发展的见证人,对很多物理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对重大物理学原理的论述清楚明白深刻独到,数学推导也很清晰。阅读门槛不高但是论述极其深入。本书既没有陷入非常直观的物理论述,以貌似合理的方式巧妙地导出结果,也没有陷入纯粹数学的严格证明。它提供了远比这两者更重要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对自然基础原理的深刻洞察。温伯格本人几乎见证了整个量子场论的发展史并一直参与其中,几乎将他职业生涯中对量子场论的思考放入本书之中。阅读本书的过程能够体会到一位真正的量子场论大师是如何处理物理问题的。 本书内容的发展是新颖和逻辑清晰的,每一步发展都仔细地交待动机和出处,并强调了为什么自
本书组织有6个章节,分别是非线性非平稳数据分析方法概述、经验模态分解、瞬时频率、希尔伯特黄变换、全息希尔伯特谱分析以及非线性非平稳分析方法应用实例。第1章开篇立意,充分展现了本书将打破传统方法桎梏、让数据“自己说话”的意图;第2章从自适应基底展开,一步步讲述EMD的诞生和发展;第3章讨论瞬时频率,及其在不同于非线性、非平稳的价值优势;第4章希尔伯特黄变换基于EMD和瞬时频率,对时间序列的时频谱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表达;不同于低维表示方法,第5章通过全息希尔伯特谱剖析数据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第6章通过数篇代表性的实例,启发读者如何合理看待本书提及的新方法,并为读者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研究了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复杂动力学、全局分岔和混沌动力学。针对研究高维非线性动力系统数学理论过于抽象、难于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问题,以典型的工程振动实际问题为例,通过建立高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发展相应的理论解决方法来启发读者。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实例,便于读者自学。
3D打印微点阵材料是新一代轻质高强韧结构材料。本书主要针对3D打印微点阵材料在准静态和动态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与变形失效机理进行论述,并结合典型的工程应用背景,对微点阵材料的力学优化设计方法进行阐述。全书包含微点阵材料概念与应用、3D打印工艺和材料、微点阵材料准静态力学性能、微点阵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微点阵材料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微点阵材料力学优化设计六个方面的内容,涉及材料学、弹塑性力学和冲击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关内容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或给有关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本书包含了作者近20年在非均匀材料断裂力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工作主要针对国际非均匀材料断裂力学领域理论模型的不足以及复杂界面条件下断裂力学领域能量积分理论的理论空白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仿真方法提出了有特色的研究思想。具体工作包括:非均匀材料的断裂力学基本理论、非均匀材料的传统特殊指数型模型、具有一般属性的非均匀材料断裂力学模型、含复杂界面非均匀材料的区域无关积分方法、考虑界面残余应力的一般性区域无关积分模型等内容。这些工作,克服了一般属性非均匀材料(梯度材料)的断裂力学难题,澄清了近30年来人们对传统指数模型的质疑,拓展并完善了非均质材料断裂力学的理论体系。相关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期刊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好评。
本书系统地论述作者最近二十余年从事辐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初边值问题数值解法研究及辐射驱动内爆压缩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所获得的若干创新成果。 第1至4章论述理想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高阶数值方法及流体界面计算方法。作为重点,系统地论述了多介质理想流体问题通用的高阶守恒型WENO-FMT方法,这是作者的一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已成功地用于求解各种复杂的多介质流体问题及辐射驱动内爆压缩过程数值模拟所涉及的含有三个能量方程的多介质理想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初边值问题。 第5至7章主要论述非线性复合刚性多尺度问题的自适应正则分裂方法(简记为ACS),这是作者的另一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已成功地用于求解各种强非线性扩散占优高维偏微分方程组初边值问题及辐射扩散与电子、离子热传导耦合方程组初边值问题,可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基础上成倍
多孔介质细观流动规律是多孔介质宏观流动特征的本质。本书从多孔介质基本属性和细观尺度流动的力学特性出发,深入揭示多孔介质中固-液界面微观力作用对流动的影响,建立了多孔介质细观流动理论及模拟方法。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考虑固-液界面微观力作用下微可压缩流体的微圆管稳态流动、不稳定流动、两相流动,考虑固-液界面微观力作用下的毛细管束模型模拟多孔介质宏观流动规律、纳微米流体流动动力学数学模型和油水流动动力学机制,考虑分子间作用力、空间位形力、双电层效应的均匀和非匀相流体不可压缩流体流动规律,考虑微观力作用的微观网络数值模拟方法及室内实验模拟方法,结合油田实际储层模拟孔介质细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并提出如何启动剩余油的方法等。
极端力学源于力学研究与科技进步的相互促进,是研究物质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极端性能和响应规律的科学。本书系统介绍了极端服役环境下的材料与结构力学,极端自然环境力学,极端性能材料,极端时空尺度的力学,极端流动与输运,极端条件的实验与测试,极端力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数值模拟等前沿内容,总结了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挑战。
计算颗粒材料力学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离散颗粒力学和多尺度力学的理论,利用计算机和各种数值方法,解决颗粒材料中力学及与其耦合的多物理过程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经历了连续体途径、离散颗粒体途径以及结合了离散体和连续体模型的多尺度途径的发展历程。《计算颗粒材料力学 : 从连续、离散体到多尺度途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作者在计算颗粒材料力学三个途径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特别关注以材料软化和变形局部化为特征的颗粒材料破坏行为模拟。**部分从提出非饱和多孔连续体广义Biot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开始,介绍干、饱和与非饱和颗粒材料在连续体途径下力学和多物理过程的非线性问题建模、理论与算法。第二部分从提出计及接触颗粒间滚动摩擦效应的离散颗粒模型及数值方法开始,介绍饱和与非饱和颗粒材料的含液离散颗粒体系模
本书是关于工程结构中超声波无损检测的理论、建模与计算的科技专著。书中介绍了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部件的数学和力学模型,并演示了结构中缺陷定量化标定和重构的工程实例。全书主要章节包括:超声波无损检测声学与力学理论基础;工程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与散射理论;超声波检测系统与收发过程建模;以及超声波定量化无损检测的典型工程实例等。
本书基于 大学研究生课程积累,以可压缩气体动力学为主线,从气体可压缩流动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程组出发,涵盖了一维定常流动、膨胀波与斜激波、一维非定常流动等气体动力学经典知识架构;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激波相互作用、风洞气体动力学、气体动力学实验等较为深入的细化专业领域; 对高超声速气体流动以及高温热化学反应气体流动展开详细阐述。本书共9章,包括绪论、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组、一维定常流动、膨胀波与斜激波、一维非定常流动、高超声速气体流动、高温热化学反应气体流动、气体动力学实验等。
本书是《固体中的应力波导论》的后续专业教程,所讲授与讨论的内容涉及相对更深和更专业的应力波知识。应力波理论是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等学科领域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涉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力学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力图在统一构架下推导、分析与梳理一维或准一维固体介质中弹性波、塑性波、冲击波与爆轰波传播与演化理论,主要包含线弹性波基础理论与应用、弹塑性增量波基础理论与应用、冲击波基础理论与应用和爆轰波基础理论与应用四个部分共9章内容。本书的学习基础为《固体中的应力波导论》,因此适合于已经学习过该课程或自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学习。
本书以力学数值计算中的保辛算法为中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推广的思路,系统详细介绍了多个力学系统及其保辛算法的主要内容。本书首先介绍了辛几何与辛代数、Poisson括号与广义Poisson括号、常微分方程与随机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阐述奠定数学基础;后续内容分别详细介绍了包括哈密顿系统、广义哈密顿系统、Birkhoff系统等力学系统及其保辛算法,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等谱流及其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大量数值算例,介绍了保辛算法的**理论成果及其在结构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统计岩体力学理论和应用。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岩体结构的几何概率统计理论、裂隙岩体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裂隙岩体的强度与破坏概率理论、岩体水力学理论、岩体工程性质与岩体质量分级原理、裂隙岩体的全过程变形分析、高地应力岩体与岩爆机理分析,以及统计岩体力学对边坡和地下工程中若干理论问题分析。结合各部分理论问题,应用部分介绍了岩石强度的现场测试,岩体结构数据的现场采集及分析技术,工程岩体的结构、变形、强度和渗透性参数计算,以及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应用技术。
混沌动力学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并在众多应用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在大脑 功能方面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混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现状,对典型的分立与连续混沌系统作了较详细的讲述,并结合部分前沿课题特别是与脑功能有关的前沿领域详细展示了混沌动力学的应用及潜在应用。《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在大脑 功能方面的应用》共11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4章主要介绍混沌的基本概念、能出混沌的典型的分立与连续动力系统及刻画混沌的常用手段;后7章则着重介绍混沌理论的纵深发展及其在与脑功能有关方面的应用,包括耦合混沌系统同步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混沌动力学的初步应用、复杂网络的同步化、爆炸性同步、耦合系统中的奇异态、大脑网络上的认知与信号传递等。为方便读者更好地掌握混沌研究的
激光诱导冲击波是指利用吉瓦量级、纳秒脉冲激光辐照材料表面,材料吸收激光能量后迅速等离子体化,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快速膨胀而形成的吉帕量级高压冲击波。激光诱导冲击波在材料内部以应力波形式传播、衰减、反射、耦合等,与此同时,材料在高压冲击波作用下会发生超高应变率动态响应及影响。利用冲击波的 波程压缩波发展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利用冲击波的第二波程拉伸波发展了激光冲击波结合力检测技术。本书从共性基础角度系统介绍激光诱导冲击波特性与材料响应,主要内容包括激光诱导冲击波的概述及其压力特性、激光诱导冲击波作用下的材料动态本构模型、激光诱导冲击波的传播规律与双波系耦合规律、激光诱导冲击波作用下的材料响应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