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 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书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n 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n 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n 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本书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遥感数据不断涌现。遥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出现为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彻底改变了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使得全球尺度的快速分析和应用成为可能。作为国内首次对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和实践进行详细介绍的专著,本书重点以当前方兴未艾的谷歌云计算平台为例,为遥感云计算的应用提供指南和应用案例。 本书聚焦遥感云计算的科学和技术前沿,从理论与基础、实践与简明教程、经典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遥感大数据和遥感云计算的背景、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编程实践,然后列举了遥感云计算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态学应用的最新研究案例,最后介绍了当前可用的国内外主要卫星数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是以地球剖分网格为基础,通过建立空间数据与其所对应的地球剖分网格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集装箱”模式的空间信息网格化编目、存储与检索,从而提高多源空间信息的整合和综合管理能力。本书围绕空间信息数据库剖分存储与检索体系,系统论述了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的概念与定义、时空编码、体系架构、存储结构、索引模型、时空关系计算、查询策略、时空引擎,展望了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与时空引擎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通过航天活动来探索深空天体和空间的能力。2020年7月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为了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需要对深空探测的目标天体、科学目标、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本书在近地卫星技术基础上,从深空探测的特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深空探测器面临的特殊问题和解决方法。本书适合航天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深空探测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GNSS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略写同类型书籍中常见的空间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程内容,避免与现有的教科书雷同。同时,本书从物理、通讯和地球物理的角度,以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为起点,推导并介绍GNSS电磁波信号的基本特征和传播介质的影响,阐述GNSS信号及系统误差的物理机制。同时介绍接收机内部捕获、跟踪和提取GNSS信号的系统设计,输出数据的压缩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阐述GNSS高精度定位和定向测姿原理,以及数据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算法。
合成孔径雷达是探测森林参数的重要手段,尤其随着极化、干涉、长波长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显示出了对森林植被垂直结构参数探测的独特优越性。本书以森林资源培育、管理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等方面需求的森林参数为出发点,首先给出了森林参数的基本概念;之后,简单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基础理论,以承接后续的森林参数反演;*后,以本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将方法论述与应用示例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了极化、干涉、极化干涉和层析合成孔径雷达用于森林参数反演和估测的技术与方法,书中也综述了相关方面国际上主流的前沿研究动向。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入手,涵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规划、建设与支撑业务等全方位的内容。全面阐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动态、新思维、新经验。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共12章,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多维立体协同感知网构建,自然资源多源时空数据自动化处理体系构建,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安全与运维三大保障体系建设,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工程,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工程,自然资源监测工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案例,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的探索。
本书包括两个部分,*部分根据黄土覆盖区基本地质地貌特征,简要介绍了1∶50000黄土覆盖区填图的目标任务、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法等论述遥感、地球物理、钻探等手段在黄土覆盖区填图过程中的应用,探讨针对覆盖层、基岩地质、地层、地貌、构造等地质调查内容的技术方法组合。第二部分基于甘肃1∶50000大平等四幅黄土区填图试点项目实践,阐述相关技术方法在陇东黄土高原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包括黄土覆盖区填图单位划分、地层系统的建立、技术路线、方法选择、构造地貌分析等地质调查相关内容,探索黄土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书是根据作者近五年来的科研工作与经验总结的一本教材,主要面向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讲授如何通过C 底层程序设计实现一套完整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分析与计算、可视化展现等。本书中的全部内容均为底层开发,不依赖于任何商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组件或模块,并进行了较好的模块化设计,算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均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较好地展现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全书分为四篇共30章,作者尽量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面的深入浅出的介绍,适合广大地理信息系统的自学爱好者及专业研发人员。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及应用案例,开展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基于不同遥感数据(包括Hyperion、OMIS-I高光谱遥感数据和MODIS、TM/ETM+、SPOT等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提取方法,并将监测与评价的指标应用于规划和政策制定。全书共分为13章,包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土地退化遥感监测与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和案例研究四大部分内容。
在卫星平台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超过上百颗卫星近千个传感器实施了对地观测任务,积累了大量的卫星遥感数据;这些遥感数据实现了对地的多波段、多角度、多方式、多尺度、多时间频率观测。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首先需要解决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问题和标准化。本书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①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几何归一化技术;②多源遥感数据光谱归一化技术;③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交叉辐射定标技术;④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技术;⑤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标准化技术。在以上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系统研发集成,形成了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归一化处理系统,可用于全球及重点区域定量遥感产品生产并协助实现了基于时间序列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土地覆盖分类技术等应用。本书可供从事遥感数据处理、定量遥感研
本教材是作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国际合作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篇包括地理信息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地理信息基础、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的可视化与制图、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热点技术与发展趋势;下篇包括遥感科学的现状与发展、遥感科学基础、遥感传感器与遥感平台、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专题遥感、遥感科学研究热点。教材在归纳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前沿的科研文献案例及国土、林业、农业、海洋、交通、经济等领域的实践,尝试将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科学两部分知识与素材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阅读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无
本书针对当前我国海岸空间大范围、高强度开发利用的监管技术需求,以海岸空间格局-地表过程藕合理论为基础,创建了海岸空间开发的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旨在通过遥感监测与评估海岸空间格局变化反映海岸开发利用活动过程及特点,为当前我国海岸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监测与管理工作探索技术方法。全书共8章,在分析海岸壁间结构、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活动和海岸空间开发主要遥感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从海岸带陆地、海岸线、国填海、海域使用、滨海湿地、海岛、流域-河口7个方面研究构建了22种海岸空间开发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方法,并就每种监测与评估技术方法选取典型区域开展了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