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地球物理学基础》(增订版)是在1985年《地球物理学基础》(第一版)基础上增补、修订的新版,是有关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著。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地球物理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书中涉及内容广泛,除概论外,包括: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地球的转动,地球的年龄、能源和温度分布,地磁场、古地磁场及其成因,地电场和地球电磁感应,天然地震及其预测,地震波的传播,地球的振荡,地震位错和震源物理,地球内部构造等11个专题。书中对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概念阐述清楚、简洁、明了,数学公式推导详尽,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研究问题所涉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结果的正确运用。
本书是一本经典地震学教程,它系统地阐述了走时估计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的原理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格林函数估计的噪声互相关方法、走时估计的驻相法、传统检波器阵列成像方法、背景噪声反射体成像、背景噪声成像分辨率分析、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走时估计、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均匀介质中的虚源成像、散射介质中的虚源成像、光强度互相关成像、随机介质中波传播回顾及数值分析与概率论的基本理论等。
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本书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35年前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和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等,以期为国家发展地球科学提出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卫星重力的发展被认为是大地测量学领域在继GPS( 定位系统)后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尤其是低轨重力卫星计划GRACE的成功实施,为研究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观测数据,给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水文学和冰川学等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极地的战略地位显得越发重要,然而中国对极地的研究尚少。鉴于此,《Mass variations of polar ice sheet observed from space》重点介绍了目前从GRACE观测数据里提取出地球表面质量迁移信号的主流方法(mascon: mass concentration)的关键技术,包括**的参数化方法、基于Tikhonov的时空约束、观测数据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等,并跟 主流单位(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JPL、戈达德飞行中心)的产品做出详细的分析比较。 重要的是,本书将对近十年来北极冰川的质量变化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估,可以服务于 目前准备开发
本书是 上描述和论证中国扬子区奥陶系-志留系含页岩气地层时空分布的专著。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40多个钻井岩芯以及地表露头资料生物地层学研究,厘定了扬子区奥陶纪末期一志留纪初期笔石带的划分,综述了扬子区及 奥陶纪末期-志留纪初黑色页岩的分布与特征,及其各项含气指标的变化、有机质的富集、物理指标分布规律、与斑脱岩分布的关系等,建立了扬子区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含页岩气地层的高精度对比关系;证实了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上扬子黔渝地区的阶段渐进展布模式和中扬子宜昌上升范围内的圈层展布模式,论证了扬子区奥陶纪末期-志留纪初期的页岩气都产自五峰组第2个至龙马溪组第6个笔石带内,直接指导了扬子区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为我国大力实施页岩气能源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也是基础研究应用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实践。
本书对地热资源勘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七章,主要勘探方法包括地温、重力、电磁、磁法、地震、遥感勘探及井下地球物理测井,内容从基本理论研究,到野外资料(数据)新采集方法和技术,资料(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以及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实际应用。部分章节还给出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展望。本书的取材大多来源于行业的科研成果,重在实践经验,以期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能为我国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 加精准化。本书可供从事地热地质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