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涵盖四大部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生态学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生态统计中的独特方法。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实例,并通过丰富有趣的脚注为读者拓展了统计理论的发展史、名人名家轶事乃至哲学思辨等背景知识,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统计、生态统计、生物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对统计学、数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优秀的案头参考书。
河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始终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河流危机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实施进展不及预期,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重大挑战。解决河流危机,需要从底层逻辑进行系统思维,从人与河流关系的伦理范畴去认识与反思。河流伦理是辩证认识与科学处理人与河流关系的新的指导哲学。本书论述了河流伦理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路径,以期与世界同行分享交流,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河流危机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共同努力解决人类存续危机,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地理建模与模拟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系统及环境进行抽象与表达的过程,是地理学长久以来的主要研究方法。当前,开放科学的兴起以及新IT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的变革。本书聚焦于新时代地理建模与模拟理论发展,深入分析了开放科学趋势下地理分析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模式的前沿动向,重点讨论了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描述方法、共享方法、建模方法、运行计算方法以及模拟分析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新一代网络空间开放式地理建模与模拟提供理论方法,为地理模拟器的实现提供支撑。 本书可供地球系统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及相关科研人员使用。本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球物理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原理、地球物理反演算法理论,内容繁多,涉及范畴较宽,包括:“数值代数”中的解线性方程组的分解法及迭代法、插值法、数值积分与微分、最小二乘拟合,地球物理正演模拟中的两大类方法??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单元法,地球物理常用反演算法如最速下降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等内容。书中有大量的形式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描述,并在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反演的最新进展及目前成像精度最高的全波形反演算法,并且给出了近年来作者及其课题组的雷达全波形一维反演程序实践成果。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书着眼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着重介绍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设计、加工、表征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微观结构、性能之间的协同关系,揭示了金属基体和增强体种类选择方面所具有的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特点。此外,本书还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各种结构和功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力学特性、功能特性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多样化展示。本书可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航天航空工程、核能工程、化学工程和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本科生量身打造的“概率与统计”教材。本书在传统“概率统计教程”的基础上,融入了地学各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入具体的地学问题,系统讲解概率统计方法,并配以丰富的地学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通过深入探讨地学领域的概率统计技能,本书旨在为学生未来在地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四大部分。前三个文明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地理建设是社会系统的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是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系统工程角度提出来的开放的、特别复杂的、社会巨系统的典型实例。2005~2008年作者编著了《地理科学丛书》,2011年又编著了《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此为基础,《地理建设与社会系统工程》从人地系统工程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力图在广度与深度方面有所拓展。
本《火山作用的成烃与成藏效应》就是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下,围绕火山作用的成烃、成藏机理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实验与模拟手段,积极探索火山作用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效应,建立火山作用成烃与成藏半定量-定量评价模型;重点解剖我国东、西部地区火山活动的热和流体等对火山岩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约束作用,建立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分析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发展火山岩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明确我国火山岩领域勘探方向。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 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 终梳理出日本灾害事件中的媒介功能定位以及媒介功能发展变化的轨迹,并总结出可供我国媒体实践参考的经验。
本书是关于地下水资源调查、开发和管理的指南,是由美 政部垦务局组织有关技术领域的众多专家撰写的。手册内容偏重于地下水调查、开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以及一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水文地质工作者 的工具书。全书共十六章,除解决供水方面的地下水恢复问题以外,对解决来自地表水库和渠道的渗漏、蓄水工程、斜坡稳定性、地下水库的补给、海水入侵控制、坑道及地下排水系统、建筑物排水、地面沉降、废物处理及控制污染等有关的一些问题都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