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涵盖四大部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生态学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生态统计中的独特方法。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生态学研究实例,并通过丰富有趣的脚注为读者拓展了统计理论的发展史、名人名家轶事乃至哲学思辨等背景知识,大大增加了可读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统计、生态统计、生物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对统计学、数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优秀的案头参考书。
地理建模与模拟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系统及环境进行抽象与表达的过程,是地理学长久以来的主要研究方法。当前,开放科学的兴起以及新IT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的变革。本书聚焦于新时代地理建模与模拟理论发展,深入分析了开放科学趋势下地理分析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模式的前沿动向,重点讨论了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描述方法、共享方法、建模方法、运行计算方法以及模拟分析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新一代网络空间开放式地理建模与模拟提供理论方法,为地理模拟器的实现提供支撑。 本书可供地球系统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及相关科研人员使用。本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本图片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指导下完成,并由黄卫副部长亲自作序。图片集精心选择部分典型的震害照片,按不同结构类型汇编而成,着重反映房屋建筑的震害,同时也涉及烟囱、水塔、古建、桥梁及地质等方面的震害。全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汶川地震概况,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村镇民居、古建筑、烟囱和水塔的震害情况,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地震造成的道路、桥梁破坏,以及部分地质灾害表现,如山体滑坡、边坡滑移、地表裂缝和隆起等。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四川、甘肃、陕 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烈度。该图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甘肃、陕西等爱灾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震损情况,有助于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
本书以生态水文学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流域水文生态格局形成与调控的内涵。选取典型干旱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生态格局特征识别与划分研究,探究了干旱内陆河流域尾闾绿洲恢复时空演变特征及适宜生态输水量, 基于流域水文生态格局优化调控,提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生态格局调控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干旱内陆河流域尾闾绿洲恢复的内在机理,可为 外其他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生态的治理与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水文学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译自张树霖教授应Wiley出版社邀请撰写并在2012年出版的《Raman Spect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anostructures》一书。随着对纳米结构的研究热潮,拉曼仪器成为当今流行的实验仪器被广泛使用。许多非拉曼光谱学领域的学者转到拉曼光谱研究,也使原先拉曼光谱领域的许多学者也加入到了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研究中。这两个群体往往分别缺乏拉曼光谱和纳米结构的知识,也希望比较全面的了解纳米结构拉曼光谱的基本特征、发展和最新状态。这正是本书原著出版的背景。 实验结果反映观测到的现象,而理论可以揭示现象的本质。在本书中,将同时考虑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下面介绍一下下册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简要概述纳米结构的一般概念;在第七章里简明的阐述了固体拉曼散射的理论基础。这两章旨在给拉曼光谱或纳米结构领域非专业学者进行必要知识的概
本书简要介绍了南海深水区勘探现状、发展趋势、勘探问题及技术瓶颈,系统阐述了“十二 五”期间攻关研究形成的南海深水区勘探地球物理新技术,包括南海深水区宽频地震采集新技 术、南海深水区宽频地震处理新技术、南海深水区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新技术等,并结合南海深 水实际靶区,详细介绍了南海深水区勘探地球物理新技术的应用成效。
本书在科技部 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多网融合的泥石流数据传输和自主识别技术”(编号:2018YFC1505204)的具体实践工作基础上编写而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基于多网融合的泥石流数据传输和自主识别技术”的总体设计、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以及装备集成示范等内容。在前言中首先简要讲述了项目和课题的来源、主要任务、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本书各章节内容;接着总体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研究路线以及研究成果。之后逐一详细介绍了泥石流监测预警中的传感器技术、可靠通信技术、自主健康管理与遥测遥控技术、供电系统设计技术、数据管理技术、装备集成技术以及部分新技术发展展望等内容。 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按照研制流程进行编排,体系结构完整,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地质工程类)研究生、教师参考用书,也适合打算进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原石油物探局)在中国中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等盆地进行了多年持续的勘探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经验,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是近年较为系统总结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成效的著作,书中涉及的部分技术是目前较为前沿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上前陆冲断带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