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海洋的声学特性出发,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重点阐述海洋中的声折射、声反射、声散射、混响、噪声以及声呐方程等内容。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简述海洋声学的发展历史及学科应用;第2章介绍海洋的声学特性,讨论海洋中的声速和声吸收;第3章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包括波动声学理论和射线声学理论,以及海洋生物复杂介质的声传播理论;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海洋中的声折射和海洋层状介质中的声传播,包括典型深海与浅海条件下的声传播,以及多层介质中的声传播及水声超材料;第6章介绍海洋中的声散射和混响,包括目标强度和海洋混响理论,以及海豚目标探测;第7章介绍海洋中的噪声,包括舰船噪声、海洋环境噪声与海洋生物噪声;第8章联系各章要素,介绍声呐方程的建立及应用,并讨论生物声呐方程。其中,海豚复杂介质的声学特性
蓝色伙伴关系 是中国为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本书即围绕中国与东盟构建 蓝色伙伴关系 问题,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全书共9章,来自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的一批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对中国 东盟构建 蓝色伙伴关系 的历史发展、丰富内涵、既有研究成果与不足、边界探索、相关国家立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前景与未来展开论述,以丰富、翔实、客观的史料为主,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也为后来者展开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海洋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富有前景的领域,在海洋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同的海洋工程环境,人们发展了众多的海洋工程结构形式。本书主要介绍海洋工程结构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的力学问题,系统地研究从环境载荷和地基基础到结构材料及强度、刚度、屈曲和疲劳以及大型结构和细长构件的水动力问题。 主要内容: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海洋工程环境载荷、海洋工程桩土基础、海洋工程材料与腐蚀、物理模型试验、钢质导管架平台、自升式平台、浮式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立管系统等海洋工程相关内容和知识。 编写特色:本书内容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详细阐述,又有对力学原理的分析;既有理论公式的推导,又有行业规范中经验公式的应用。书中配有实例分析和思考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书以普及深海前沿科学技术为目的,以深海探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深海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潜水器、无人自主潜水器、水下滑翔机、海底观测网等当前重大深海装备研发制造涉及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水下仿生机器人、水下无线通信、海底原位探测传感器研发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并提供了 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海探测的实例和研究成果。 本书可为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本书可以 好地了解深海探测技术研发的理论方法和前沿关键技术。同时,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深海科学和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亦可供对深海探测科学技术感兴趣的人群阅读。
本书是灾害学领域以海洋生态系统为特色的专业教材。全书内容共分为10章,沿着海洋生态灾害学概述( 章和第二章)、海洋生态灾害学理论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海洋生态灾害学技术方法(第六章、第七章)、海洋生态灾害学的应用管理(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主线编写而成。 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学的内涵和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基本类型、特征属性、成灾标准和灾害等级划分;第三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及各个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征及环境驱动机制:第五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风险的识别、评价、区划及控制;第六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监测技术及应用:第七章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灾害的预测、预报技术及预警信
本书着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目标出发,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视角,结合浙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践,创新构建全要素增值服务理论分析模型,系统提出生产要素统筹配置、集约配置、高效配置、精准配置、智能配置五条路径。基于理论创新,又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聚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了实证分析,构建了全市九大产业链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并在研究应用层面扩展到全国,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重要基础、关键环节和直接发力点,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指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创新和实践探索。
“美丽的地球”系列告诉你世界上 值得去的地方在哪里?每个地方好在哪里,有哪些看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看点?简言之,哪里美,美在哪儿,为什么美。本系列精选出 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用具有冲击力的照片和地图,通俗易懂的文字解读,让你足不出户就能赏遍世界。 大洋洲,这里有数不尽的岛屿海湾和金色沙滩,在地球的一角映出彩色的光芒;这里有世界上 少的居住人口,在繁茂幽深的原始森林、独自枕眠的山谷、隐秘寂静的喀斯特溶洞中,甚至一望无际的沙漠里,都跳跃着古老物种的生命音符。 本书以大洋洲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点,精选了位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汤加、所罗门、萨摩亚、瓦努阿图、巴布新几内亚的约60个代表地点,涉及上百个景观,阿尔卑斯山脉、维多利亚大沙漠、昆士兰温热带雨林、怀托摩溶洞、马马努卡火山群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混响的形成机理、理论建模和数值仿真方法;对浅海、深海和倾斜海底等三类不同地形海域的海洋混响特性进行了建模、仿真和海试数据分析;根据引起混响非均匀性的不同表征方法,考虑了基于经验散射函数和基于物理散射模型的两种混响建模方法,兼顾了高频和低频的情况,介绍了多种海洋混响模型:基于模型对混响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主动声呐信号处理及相关研究的需求, 介绍了混响信号波形的常见仿真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水声物理、水声信号处理、水声工程等领域研究和学习的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阅读。
本书以海洋地理信息为切入点,结合海洋环境应用方向,从理论框架建立、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展开:一是结合当前地理信息行业特征,提出“数据-模型-知识”三元一体的共享与互操作新型技术体系和“数据标准统一、模型开源开放、知识动态互联”的技术路线;二是构建以《通用海洋测绘数据模型》(S-100标准)为核心的海洋地理信息全空间数据模型体系,开展以电子航海图为例的新型数据集、符号和显示引擎的构建方法研究;三是为构建 空间信息组织管理提供统一框架,提出 多尺度地理网格剂分HYGrid模型;四是为有效实现地理信息跨域集成、时空关联与智能推荐机制,开展航海图书资料空间关联表达、网络专题元数据爬取与搜索、海洋环境知识图谱构建与智能 等方法研究。 本书适合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环境、海洋测绘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阅
本书研究了海浪-海流-海冰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物理过程对西北大西洋上层物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首先通过建立海浪-海流-海冰的单向耦合模型,研究在海流和海冰影响下的波浪成长、耗散及传播。考虑波浪对海气交换的影响,基于观测资料发现了不同海况下海表粗糙度关于波龄的不同关系,提出并验证了新的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针对波浪浅水破碎的过程,提出并验证了破碎指标关于地形坡度的非线性公式。上述参数化方案被用于 西北大西洋波流全耦合模型,研究了飓风期间西北大西洋的波流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波流相互作用显著改变着海洋表层水动力,且能够影响到上百米水深。波致应力、波浪混合、波浪增强的风应力和底摩阻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海洋环境都能起到 作用,因而其影响对复杂多变的海洋都是不容忽略的。
本书着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目标出发,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视角,结合浙江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践,创新构建全要素增值服务理论分析模型,系统提出生产要素统筹配置、集约配置、高效配置、精准配置、智能配置五条路径。基于理论创新,又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浙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聚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开展了实证分析,构建了全市九大产业链全要素增值服务体系,并在研究应用层面扩展到全国,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重要基础、关键环节和直接发力点,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指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创新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