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全3册】这里是中国
《辽宁地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地理科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地域系统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地理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应用到乡土地理单元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中去,研究实际问题;强调老资料与新信息相结合,综合分析运用,既反映辽宁地理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又展现区域发展的新战略、新方向;强调传播地理知识与启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力求从新视角和新理念认识、分析和总结辽宁地理问题。让读者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以创新的思维思考地理学的相关问题;突出《辽宁地理》的乡土特色和辽宁在全国的特殊地位,注重综合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 《辽宁地理》共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三个部分,总论叙述辽宁的地理区位、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等;分论介绍辽东地区、辽南地区、辽中地
《福建地理》是以介绍福建地理特征、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乡土地理图书。全书分总论、分论和专论三部分。在总论部分,比较详尽地阐述了福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区划等内容。在分论部分先后介绍了闽东南区、闽东北区和闽西区3个区域的人地关系、地理特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专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福建海域、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闽台合作、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内容。《福建地理》反映了建国六十多年来福建社会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福建地理研究的*成果。该书的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普通读者。
史念海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创建者之一,其手稿长期未见于世。《史念海遗稿 讲义(影印本)》收录史先生讲义3种(附1种),约900面,包括《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一稿》《 中国历史地理 一稿》《 中国历史地理 修改稿》《清代政治制度概述》,反映了先生建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教学体系的过程,部分手稿系已出版之《中国历史地理纲要》的初稿和修改稿。整理者为各篇撰写提要,包括文献类型(初稿、誊录稿、写作大纲等)、修改情况、撰著时间、导读(含与已刊论著之关系)。
本书是根据作者近五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本教材,它主要面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讲授如何通过程序语言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管理、分析及可视化等。全书内容均为底层开发,不依赖于任何商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各种算法或数据操作方法均有详细介绍,且深入浅出,适合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之用。通过阅读本书,希望提高读者的原始创新能力。
本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之一。本书分总论、分论、专论三部分共八章,分别介绍了澳门地理区位、澳门政治制度和行政区划 、澳门资源环境生态特征 、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澳门半岛、澳门离岛、澳门博彩旅游业的多维效应、中西文化交汇之都的创新之路等内容。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既全面反映了澳门区域地理全貌,又对澳门博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加深普罗大众对澳门乡土地理文化的认识有重要作用。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城市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我国现代化城市中的诸多*。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为了系统地介绍上海发展历程与特点,笔者从市内到市外,综合性与区域性、历史演替与现实发展、自然地理与文人地理相结合的原则出发,以 总论 分论 专论 为主线,力图全面讲述上海的地特征及其形成演变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的实验实习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系统学习和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实验室室内实验及野外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郝汉舟编著的《土壤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学实习实践教程(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室内实验、野外实习三个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介绍GPS、罗盘的使用以及地形图、地质图的判读等内容;室内实验的目的在于应用理化测试手段,培养学生的理化分析、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技能;野外实习包括野外土壤地理调査、水文地理学实验以及植物分类实践。本教程内容涵盖基本层次的验证性实验、提高层次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及高级层次的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和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20世纪许多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地理学也不例外。 由地理资源所吴传钧院士任主编,杨勤业、鲁奇研究员为副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是一部条目形式的大型工具书,日前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共计139条,约60万字。全面总结了百年来国人地理学学术成果,是一部独特的地理学学术“世纪鉴”。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保持高尚的学术品味;它尊重历史,推进地理学发展,传播真知;为了避免门户之见,对涉及各流派的争论,只要有学术创新,均兼收并蓄。开篇《20世纪中国地理
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是传统地理术上升到地理学的必由之路。 本书首次提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概念,并对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即传统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首次作出界定、概括和全面的阐述。 当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四大部分:经、史、理、术。 本书体系结构为: *篇: 基础理论 ,论 理 第二篇: 操作规程 ,论 术 第三篇: 源流梳理 ,论 史 第四篇: 要籍导读 ,论 经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填补了环境地理学著作上的空白! 本书不仅对 理 的阐述、对 术 的概括,而且对 史 的分析,对 经 的解读,都有很多新成果,新突破。 本书体系结构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 全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系统而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 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 、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
本书论证了景观是一种美学现象,梳理了美学的规律、景观的分类、内在的原理以及可能性。为景观学构建了更为理性清晰的基础原理,并疏通了景观和生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