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l是一种脚本编程语言,其灵活、易用、开源,因其具有非常强大的文本分析处理能力,所以对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助力颇多。本书以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容为例,着重介绍了Perl5版本的基础知识,同时简要介绍BioPerl模块及面向对象编程。本书在撰写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使具有零编程基础的读者顺利地阅读和学习,同时本书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在书中加入了很多和生物信息处理相关的示例代码。另外,本书还用实例介绍了Perl语言代码调试的几种方法。
《硅藻纳米技术的进展和新兴应用》介绍了硅藻纳米技术这一引人入胜的新领域的新进展,它是对被称为硅藻的单细胞藻类进行广泛跨学科研究的总结。硅藻以其独特的二氧化硅纳米/微观结构和性质,在海洋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 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工程学、光学、电子学、医学和农学等领域有数千篇研究论文。 本书介绍了硅藻纳米技术新的突破性发现并对潜在的新研究和发展途径进行了讨论,揭示了在硅藻纳米技术领域新方法的巨大潜力。本书的及时出版得益于世界各地的主要专家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和新兴应用的总结。本书共10章,涵盖了一系列主题,包括生物纳米材料应用的重要方面。这些章节涵盖硅藻纳米技术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以及它们在开发新技术以解决世界上一些令人关注的难题方面的应用,例如能源、癌症、清洁水和粮食生产。
《鱼类学》由鱼类形态学、鱼类分类学和鱼类生物学3大部分组成。形态部分包括鱼类外部形态、皮肤及其衍生物、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尿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分类部分包括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基本特征,各亚纲、总目、目、亚目、重要科、属和常见经济种类的主要特征、分类性状和经济价值,以及世界重要经济鱼类和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的分布。生物学部分包括鱼类的年龄、生长、繁殖、摄食和洄游。全书共有插图374幅,其中彩图100幅。本主要供大专院校海洋学系、水产学系以及相关专业的“鱼类学”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鱼类学基础研究的参考用书。
一种植物发源于何处?如何被传播交流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样的意象? n 在不同的国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即便在同一种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n 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的这本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本书是中国广头叶蝉亚科昆虫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广头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生物学、经济价值、材料与方法等。各论部分共记录中国广头叶蝉亚科Macropsinae(半翅目Hemiptera:角蝉总科Membtacoidea:叶蝉科Cicadellidae)8属131种,其中包括1属级新地位、14新种、7中国新记录种、1个新名、6个新组合及1属级新异名和1种级新异名。每个种附有简要的形态特征描述,其中128种附有结构特征(外生殖器)图版,82种附有彩色图版(背面观、侧面观)。同时提供了广头叶蝉亚科分属、分种检索表。
本书系统概括了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新研究进展。全书共分 8 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植物碳输入过程研究系统及分析方法、有机碳组分及分解过程研究方法
《植物》是《发现科学百科全书》之一,引进自美国世界图书公司(World Book, Inc.)。采用条目加配图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形态、分类、分布等内容。使孩子们走进植物王国,认识各种植物,了解它们的品种、特性和生长方式等。通过浅显易懂的释文与生动有趣的图片,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知识点,为孩子们解答关于植物的问题,如捕蝇草是如何捕捉昆虫的,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萝卜可以是黑色的吗。此外还有可实践的科学小实验和活动,鼓励青少年主动去探索,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本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适合青少年阅读,是相伴孩子成长的珍贵礼物。
本书包括天姥山野外实习地的概况,野外实习基础知识,动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方法,动植物分类特征的精细结构,常见动物(400种)和植物(400种)物种信息,主要入侵动植物的危害和防控,野外实习中开展项目化研究学习和劳动教育,虚拟仿真在实习中的应用等内容。本书收录的生物种类基本囊括了天姥山地区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为该地区迄今为止生物种类收录 为丰富的彩色图鉴。 本书由纸质版和电子数据库组成,纸质书中图片均为原创新、高清晰度的实物彩色照片,电子标本数据库依托“天姥山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平台”,同目其他科属物种及拓展知识在书中以二维码方式链接到数据库。适合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科学教育、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野外实习指导手册,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中学生物
%26nbsp;%26nbsp;《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制药关键技术》围绕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生产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关键技术,从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载体、目的基因导入、重组稳定细胞株筛选和评估、重组
1953年4月25日, 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三篇描述DNA结构的划时代论文。其中一篇来自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在文中阐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长期以来,这一发现都被科学界视为生命科学史,乃至整个科学 伟大的发现之一,原因很简单:造就生命的遗传信息就存储在DNA当中。 然而,在人类认识遗传信息存储、读取、利用和遗传的历程中,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没有自19世纪60年代发现核酸以来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诸多进展,沃森和克里克 不可能提出他们的开创性理论;另一方面,双螺旋只是DNA分子的三维结构,并没有揭示遗传信息是如何存储在DNA当中的, 没有解释这些编码在DNA中的信息是如何被解码利用,从而造就生命的。换句话说,在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生命的遗传密码仍有待破解。 这项足
本报告以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我国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系统分析和总结 及我国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的建设、资源共享和运行服务情况,系统研判我国生物种质与实验生物资源管理及共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针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