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流程(thinking process,TP)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s,TOC)创始人艾利 高德拉特博士开发的一套系统化解决问题的逻辑树工具,用以解决包含人这一因素在内的复杂系统问题。《逻辑思考流程: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化方法》是思考流程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威廉 德特默在十余年亲身讲授和应用思考流程的基础上,对思考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提出了一种更简洁、有效的方法来构建和应用思考流程逻辑树,同时补充了一个新的逻辑树工具 目标树,并用更加详细的树和关键链项目管理替代了原思考流程中的转变树。《逻辑思考流程: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介绍了逻辑树应遵循或满足的一般性规则及目标树的构建;第二部分介绍了现状树、冲突图和未来树的构建与应用;第三部分介绍了树,并对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21世纪前20年,材料科学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世界高新科技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也已经成为材料科学大国、材料产业大国和材料教育大国。《中国材料科学2035发展战略》面向2035年探讨了国际材料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中国从材料大国走向材料强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阐述了材料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系统分析了材料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凝练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我国相应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政策建议。
在工业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中人力短缺、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等问题愈发凸显,同时我国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这些都要求工程建设不断降低人力投入、人工劳动强度,提升职业健康保护、安全质量水平,因此电网乃至交通、建筑等各行业工程全过程机械化施工成为建筑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共计7章,分别是概述、勘测与路径塔位优化、历史道路修建与物料运输、基础施工、组塔施工、架线施工、复杂条件工程机械化施工应用。可供基建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反散射理论、Riemann-Hilbert方法、Deift-Zhou非线性速降法和速降法为分析工具,系统阐述这些方法在可积系统、正交多项式和随机矩阵理论方面的应用.主题部分取材于Deift、McLaughlin、Biondini、Jenkins等一些学者近年来最新前沿成果.内容主要包括Riemann-Hilbert方法与方程的零边界和非零边界求解;Deift-Zhou非线性速降法与mKdV方程的长时间渐近性;速降法与方程在孤子区域的长时间渐近性;正交多项式和随机矩阵的渐近性分析.
超材料概念拓展了介质属性的空间,为波动、振动甚至静力学领域创新应用提供了额外的设计自由度,同时也为力学基础理论和材料设计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超材料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分支和发展趋势。本书以作者及其所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波动力学实验室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为主体,对弹性和声波超材料设计与波动控制应用领域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介绍,包括波动力学基本概念、局域共振超材料、手性超材料、模式超材料、威利斯(Willis)与主动超材料、力学拓扑超材料和变换波动控制理论等。
本书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等领域的轻量化应用,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础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成型制造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复合材料轻量化应用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等,介绍了复合材料工程化技术研发和复合材料轻量化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工作。本书将材料科学、材料制造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材料应用技术相结合,向读者呈现了一条由材料到应用、兼顾工艺和装备、前瞻材料循环再利用的完整示范技术链。
本书的主题是代表性体元(RVE)和单胞(UC),它们是多尺度数值表征复合材料、超材料等现代先进材料必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对该领域作了系统的综述后,着重介绍关于RVE和UC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对称性的识别和利用,建立了一个在逻辑、数学、力学意义上严谨的理论框架,为多尺度分析这样典型的边值问题提供正确的边界条件,以确保RVE和UC的代表性。本书还提供了所建立的理论在若干典型工程领域的应用范例。
本书总结水泥基材料与孔和水有关的结构特征与宏观性能,重点分析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与水有关的异常现象,介绍低场磁共振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建立适用于水泥基材料的低场磁共振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原状测试分析进而提出水敏性概念,同时从微观机制及宏观性能层面对水敏性进行系统论证。本书立足水敏性的丰富内涵,准确分析水灰比、养护温度对砂浆孔结构及水分渗透率的影响,定量模拟长期毛细吸水过程、初始毛细吸水速率对饱和度的依赖关系和等温恒湿干燥过程。
MXene材料发现于2011年,是继石墨烯之后最受关注的二维纳米材料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材料、能源、催化、环保、传感等诸多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本书系统地介绍了MXene材料的各种刻蚀和剥离方法,分析了MXene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在电、磁、光、热、机械等方面的基本性质,重点梳理了MXene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锂/钠/钾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和水系锌离子电池等先进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应用方式和性能特点,并探讨了MXene材料作为多功能导电黏结剂在电极成型中的应用。本书汇集了国内外研究者在MXene材料及其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的研究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全书共8章,包括MXene材料概述、MXene材料的制备、MXene材料的结构与性质、MXene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MXene在碱金属离子电池中的应用、MXene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M
工程控制论(上册)(第三版) 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工程控制论(下册)(第三版) 本书是《工程控制论》(第三版)的下册。这一册共九章。第十三章讨论摄动理论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其中特别说明在飞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第十四、十五两章介绍控制系统在随机干扰下的分析和设计。
本书综合运用视觉展示、数学阐释和理论分析方法,全面讨论了燃烧不同阶段包括火焰形成、传播和熄灭的基本过程及其作用机制。通过使用大量的实验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对燃烧中的重要物理问题如燃烧化学、可燃性极限、火花点火、对冲双火焰结构、涡核中的火焰、边缘火焰、不稳定性和郁金香火焰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有效展示;对燃烧的几个基本问题,如窄通道中的火焰熄灭、湍流对预混火焰的全局淬熄、对冲预混火焰的熄火极限、旋转容器中火焰与流体的相互作用、湍流火焰,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供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实际燃烧中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如火花和压燃式发动机中的扩散火焰和燃烧、爆燃到爆轰的转变以及爆轰波的结构等,进行了专题探讨。
本书是一本关于金属塑性变形多尺度模拟的学术专著,体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以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为主线,基于宏观尺度、介观尺度、微观尺度、纳观尺度和原子尺度,采用多尺度模拟手段深入阐述了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本质。本书多尺度模拟的内容包括金属塑性变形宏观有限元模拟、金属塑性变形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金属塑性变形动态再结晶元胞自动机模拟、金属塑性变形离散位错动力学模拟、金属塑性变形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金属塑性变形第一性原理模拟。本书注重经典理论与现代模拟技术的结合,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通,旨在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知识体系。
材料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在材料基因组理念下加速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作为材料和力学学者,作者在推动材料信息学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和材料科学技术融合交叉方面,有诸多的尝试和心得体会。作者旨在写一本易懂的材料信息学简介,以进一步推动材料信息学的发展。为便于读者尽快理解和掌握材料信息学的核心内容,兼顾成书的完整性,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侧重于机器学习基础,下卷侧重于深度学习并综述材料信息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本上卷共十二章,内容包括线性回归与线性分类、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K近邻(KNN)、集成学习、贝叶斯定理和期望最大化(EM)算法、符号回归、神经网络、隐型马尔可夫链、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等等。叙述力
本书深入凝练了材料基因工程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从多个维度论述了材料基因工程的基础与实践。内容涵盖了材料基因工程思想的基本内涵、材料智能设计平台、材料关键性能的高效计算算法、面向特定功能材料的高通量筛选标准和流程、计算与实验融合的新材料和器件研发等。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特性及其抑制技术》*先简要阐述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组成及工作原理、热失控原理及相关安全标准,然后详尽阐述三种滥用方式(电滥用、热滥用、机械滥用)下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特性及影响规律,明晰电池老化对其性能及热失控的影响,分析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后介绍降温、阻隔、灭火等热失控抑制技术,并进行总结展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特性及其抑制技术》以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及其防护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特性、影响因素及其防护技术。
技术预见是一种致力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体化而对远期技术发展进行有步骤的探索的方法。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的“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在研究中采用了技术预见方法,其目的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需求,对未来20年工程科技关键技术进行预测与选择。 《中国工程料技2035发展战略?技术预见报告》结合工程科技特点,通过专家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预见万法与应用流程,提出面向2035我国工程科技各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其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技术实现时间、发展水平与制约因素,为制定面向2035年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路线圈提供系统性支撑。
为了贯彻 安全第d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根据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集团公司的有关管理制度和规定以及二十五项反措相关内容,在汲取国内有关事故案例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从问题出发,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隐患排查重点,以期指导火力发电基层企业有效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完善电力生产事故预防措施,从源头切断异常事件发生的链条,切实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本书选编的案例均来源于生产现场,覆盖火力发电企业电气一次、电气二次、锅炉、汽轮机(含供热)、热工、金属、环保、化学等各个专业。全书共计8章,每类重点事故均从案例事件描述、原因分析及隐患排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各火力发电企业可将本书中的隐患排查条款要求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生产安全,消除事故隐患。
主要内容: 本书对 安全是技术、安全是管理、安全是文化、安全是责任 的电力安全治理理念,即 四个安全 治理理念作了全面深入阐述,清晰描绘了 四个安全 治理理念的逻辑关系和丰富内涵,以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论证了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责任四个因素对事故防范和加强电力安全治理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还引入数字化治理理念,提出了电力安全数字化治理和电力安全评价体系框架,为构建以 四个安全 为核心的电力安全治理体系提供了实现路径。
本书从电子设备热管理学科发展规律与挑战、芯片产热机理与热输运机制、芯片热管理方法、热扩展方法、界面接触热阻与热界面材料、高效散热器、电子设备热设计方法与软件、电力电子设备热管理技术、数据中心热管理技术、基于软件冷却概念的电子设备热管理和电子设备热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详细分析电子设备热管理学科与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梳理我国电子设备热管理学科发展脉络,探讨电子设备热管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勾勒出我国未来电子元器件与设备热管理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我国电子设备热管理学科研究与技术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光学和声学超材料与超表面中波的行为,在信息传输,网络、光和声的调控等领域都有许多潜在应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研究。本书从光学和声学超材料与超表面的概念出发,依据局域共振原理,采用仿生设计模型系统介绍了作者课题组近二十年在光学和声学超材料与超表面材料及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和探讨了自下向上组装的光学超材料和超表面结构单元、树枝状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为研制高性能光学超材料和超表面提供了新方法。基于声学超原子和超分子模型介绍了负质量密度、负弹性模量、双负声学超材料与超表面;超原子簇和超分子簇产生的多频与宽频声学超材料及超表面。另外,本书还从理论和实验介绍了窄带、多带与宽带超材料完全吸声器,水介质中超声超材料、拓扑声学超材料。
本书扼要介绍了疲劳断裂的微观机理,重点论述了材料疲劳失效的宏观规律及其工程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宏观力学模型的建立、基本疲劳公式的导出、应变疲劳公式、应力疲劳公式、疲劳裂纹起始寿命公式、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公式、特殊服役环境中的疲劳、疲劳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变幅载荷下的疲劳寿命、典型结构件的寿命预测、疲劳延寿技术和非金属材料的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