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系统介绍了新时代质量管理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便于学习,将本书分为质量管理篇和质量工程篇。其中,质量管理篇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概论、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质量管理、优秀质量模式、质量文化和质量领导力6章。质量工程篇的内容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质量工程技术、质量改进方法、新技术与质量管理4章。读者通过对这10章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可较好地增加读者对质量管理工程的系统性认知,帮助质量工作者在组织内更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相关工作,从而助力组织质量管理绩效得到全面提升。 本书可作为广大质量工作者持续学习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各类质量培训、质量专业人员能力考评、质量专业继续教育与质量认证等机构培训与考试的辅助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质量管理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相
齿轮传动装置的振动噪声会严重影响装备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和舒适性,这类装置的低噪声设计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本书总结作者三十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激励、响应和传递三方面深入地介绍齿轮传动装置低噪声设计理论和方法。全书共12章,主要介绍齿轮传动装置噪声产生机理、类型和传递方式,动态激励的定义、内涵及主要计算模型和方法,平行轴、行星、功率分流和多输入多输出齿轮传动系统与齿轮箱体结构动力学响应计算模型和方法,低噪声齿面优化修形与齿轮箱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安装在弹性支承结构上的齿轮传动装置振动传递分析模型和方法,齿轮参数与结构参数对齿轮传动装置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最后总结归纳齿轮传动装置低噪声设计准则和方法。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使学习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设计课程的学生和在企业初步从事这方面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尽快掌握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设计理论及应用的基本方法。《BR》全书共分 11章。第 1章为绪论,第 2章为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的基本设计方法,第 3章为常用自动化传动机构与选型设计,第 4章为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第 5章为检测过程自动化,第 6章为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第 7章为装配过程自动化,第 8章为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物料供给与储运,第 9章为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制造中应用及选型设计,第 10章为自动化制造过程的控制技术,第 11章为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的设计范例。
本书系统论述了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信号处理和分析方法、检测仪器系统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声发射检测仪器系统、声发射信号处理和分析方法、常用金属材料的声发射特性以及几种典型设备的声发射检测应用等。全书共8章,第1章介绍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第2章论述声发射检测仪器系统,第3章论述声发射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第4章论述金属材料的声发射特性,第5~8章分别论述压力容器、大型常压储罐、压力管道和起重机械的声发射检测技术及应用案例。
跨越光学系统衍射极限分辨率的成像是当今光学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热点科学问题。本书提出普适性超越衍射极限分辨率的成像方法??移频超分辨光学成像,系统论述移频超分辨成像的原理与计算方法,介绍移频超分辨成像的特性、实现技术,以及分辨率极限等核心内容,论述移频成像方法在实际超分辨成像中的各种应用技术,同时从不同学科方向介绍对超分辨成像的认识与处理方法。
本书以衍射光学基础理论为载体,将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光学设计与技术以及应用等知识有效结合,针对成像衍射光学元件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衍射光学与系统概述、衍射光学理论基础、成像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成像衍射光学元件加工和衍射效率测量、镀有增透膜的成像衍射光学元件优化设计、基于角度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的成像衍射光学元件设计、成像衍射光学元件在混合光学系统中的应用,共七章。本书系统地讲解了成像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实现技术,以及在成像光学系统中的应用等问题,以系统工程的角度实现混合光学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检测。
《线齿轮理论与应用基础》是在作者*部专著《线齿轮》的基础上,汇集近十年来线齿轮课题组研究的*新理论和应用成果撰写而成。《线齿轮理论与应用基础》共7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线齿轮的传动特点与应用分类;第2章介绍线齿轮啮合原理、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章介绍纯滚动线齿轮设计理论及公式,内容包括平行轴内/外啮合纯滚动线齿轮、纯滚动线齿轮齿条、任意角度交叉轴纯滚动圆锥线齿轮等;第4章介绍线齿轮传动摩擦学,内容包括线齿轮副接触模型、线齿轮副弹流油润滑和弹流脂润滑设计、干摩擦工况下的线齿轮设计以及线齿固体涂层润滑技术等;第5章介绍线齿轮制造技术与装备,内容包括线齿轮专用数控铣削加工技术与装备、线齿轮专用数控磨削技术与装备、线齿轮专用搓齿加工技术与装备、线齿轮3D打印技术与工艺、线齿轮激光微纳加工技
本书以滚动轴承故障动力学建模为理论基础,以揭示含故障轴承的振动响应机理为目标,论述了滚动轴承动力学建模方法,介绍了球轴承(单列向心球轴承、双半内圈球轴承、浮动变位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的动力学方程及求解流程;重点探讨了滚动轴承局部损伤故障动力学分析方法,对滚动轴承单点、多点和复合损伤故障下的振动响应进行了仿真及实验分析;考虑滚道表面形貌,对滚动轴承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和实验分析;从打滑和稳定性两方面开展了滚动轴承保持架动力学分析,讨论了双半内圈球轴承三点异常接触及滑动问题;最后,介绍了滚动轴承与转子有限元、转子刚体单元的耦合建模方法,为工程中的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本书聚焦高强化柴油机活塞环-气缸套摩擦副的摩擦学问题,围绕活塞环与气缸套摩擦学系统特性,重点阐述了活塞环与气缸套摩擦磨损试验方法及其典型配对副的摩擦磨损规律与机制,提出了常见活塞环与气缸套的拉缸机制和试验评价方法;针对摩擦副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局部薄膜润滑状态,将薄膜润滑概念融入流体动压润滑模型,丰富了非稳态和混合润滑状态的模拟方法。
本书是美国大学本科机械零件设计课程的一本优秀教材。全书分两篇。第1篇为基础篇,共8章,分别是:设计介绍,材料和工艺,运动与受力分析,应力、应变与挠度,静态失效理论,疲劳失效理论,表面失效和有限元分析。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共6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 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和几何公差,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 本手册具有 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 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 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本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