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总结《化工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使用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内容包括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和化工单元操作两个部分,在简要阐述了流体介质中传递现象的物理本质、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类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和设备的设计计算,力图体现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全书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干燥,萃取和其他传质分离过程六章内容,并且每章末附有精选的习题。
本书共分十一章。*章概述,主要介绍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版)》的出台背景、过程及原则,与《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进行了对比。第二章对重点法规标准做了介绍和解读。第三~八章分别对危险化学品装置安全设计、供应安全、储存安全、操作使用安全、检修安全、废弃处理的重点要求做了详细介绍。第九章介绍了危险化学品公示要求。第十章介绍了几个相关事故案例。附录主要提供了电力企业常见危险化学品识别清单、《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版)、某发电企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培训合格证岗位清单(部分)及培训要求、常用化学品储存禁忌配存表和火电企业氨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表。
本书共10个章节,分别是材料的结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技术、材料焊接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本书从材料的结构到材料的特性,再到材料的制备,深入浅出地介绍材料学。本书结合AR技术,便于教师讲解及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结构模型,同时配套相应的微课视频资源,便于教师实施翻转教学或学生自学。
本书介绍了7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78种杀虫剂、58种杀菌剂、25种除草剂、31种化学肥料、22种农用薄膜、36种农副化工产品和67种其他农用化学品的制造技术。
本书构建了一个有关多重约束、分工演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在该分析框架下,完成对内在机理的实证检验,以支撑本书的理论分析;通过指标构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促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体系。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能源经济、人口经济以及区域经济专业学生学习用书,也可供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维度。第二篇,外谋溢出:以学科-产业适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篇,内求效率:以质量成本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篇,提升策略: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对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进行独特设计,不仅提高了电极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也缩短电解液离子和电子的传输路径,减小电极材料内阻与界面电阻;并且纳米级结构材料利于加快电解液中离子和电子与电极材料电化学反应;讨论了固态非对称和对称电容器电化学性能。作者认为这些研究结果有益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者对钼酸盐体系材料性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及核壳结构对性能的调控影响因素、协同机制等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书以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目标,坚持"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经典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树立公文写作思维,解决职场实际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公文、事务文书、日用文书、社交文书、传播文书、司法文书、科技文书等文种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理论与案例相印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相融合的编写思路,通过案例分析、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中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书案例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职场工作需要,写作要点简明清晰、例文规范完整,与学生生活、职业发展紧密联系。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教材及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