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矿冶卷》。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冶金考古研究的成果,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涉及金、银、铜、铁、锡、汞、砷等有色金属技术,钢铁技术,古代金属的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作者多年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和冶金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还做了模拟试验,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天然岩石通常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缺陷,如裂隙、节理、弱面等,这些缺陷对岩石材料的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理解断续结构岩体的破坏机理,《断续裂隙岩石材料强度破坏与裂纹演化特性(英文版)》采用试验和数值方法,系统研究了含不同预制裂隙分布(包括:单裂隙、双裂隙、叁裂隙以及混合缺陷)的脆性岩石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性。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地震勘探工作程序、地震勘探阶段、地震勘探设计、质量控制、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成果报告编写、质量检验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各个阶段的地震勘探工作。
本书依据我国矿区发展的实际背景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对矿区可持续发展中的若干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建立了矿区复杂系统仿真模型及其辅助预测模型,提出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新方法。
本书针对深部硬地层钻头破岩效率低和钻井成本高的问题,以典型硬脆性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非均质花岗岩在钻齿作用下的宏细观破碎机理:建立了岩石塑-脆性破碎转变临界切削深度计算模型,提出利用脆性耗能比来评价钻齿作用下岩石破碎效率的新方法,将传统塑性切削破岩理论拓展到塑-脆性破碎转变临界理论;此外,分析了异形PDC齿切削破岩机理,建立了综合考虑破岩效率、钻齿形状及磨损条件下的异形PDC齿综合选齿模型,为钻头个性化选齿及布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石油工程、钻井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面向铬盐行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针对铬铁矿碱性氧化法制备铬盐产品存在的污染大、流程长、耗能高、效率低等问题,聚焦关键核心难点与技术发展前沿,系统概述了铬铁矿资源现状、矿物属性及制备铬盐的生产工艺,着重分析了铬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关键难题,详细论述了铬铁矿还原焙烧工艺和硫酸浸出工艺,揭示了尖晶石及其伴生矿相的演变、破坏行为和离子释放规律,探讨了酸性体系铬铁分离的关键技术与前沿热点,提出了铬铁矿资源梯级提取和铬元素高识别度选择性富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碱式硫酸铬清洁制备工艺。
本标准适用于采矿专业和井建专业各咨询、设计阶段的设计图和通用图,制度中涉及其他专业时,应按有关专业制图标准执行。2010-12-01实施。
土壤是生命之基。土壤重构是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和关键。《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介绍土壤重构的作用、理念、原理与技术。从土壤发生学、仿自然地层和仿自然土壤的视角,阐述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内涵与理念。土壤重构的实质是单元土体的仿自然四维构建,其中复垦土壤剖面构型及关键层构造是关键。广义的土壤重构界定为地貌重塑、土壤剖面重构和土壤改良,狭义的土壤重构界定为土壤剖面重构。《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提出 分层剥离、交错回填 的土壤重构原理和数学模型,并分别从露天煤矿复垦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非充填复垦(挖深垫浅)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粉煤灰/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重构、煤矸石山土壤重构和重构土壤质量检测与评价等方面介绍土壤重构技术
《(201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指南系列丛书: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燃煤热点联产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炭产业政策;特殊和稀缺煤类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煤炭行业摘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煤炭行业摘录)等。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监测和资料录取。
《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煤炭企业发展状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东荣二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实践为依据,就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研究。
《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管理》围绕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保护管理两部分展开,采用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尤其突出实例分析的内容,使得相关理论更加形象易懂。《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管理》对我国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参考价值。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绿色矿山遴选先决条件、绿色矿山建设评分表、相关知识,以及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具体绿色矿山评价分项的介绍。
本书从煤岩、煤质和煤类研究入手,建立了以地质调查、采样测试与煤岩煤质分析相结合的煤炭资源清洁利用煤质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分析了全国主要煤炭规划矿区直接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动力用煤等清洁用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探讨成煤母质、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构造和盆地构造-热演化对煤岩组分和化学组成的影响,建立了清洁用煤的成煤模式;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选择典型矿区煤岩样品研究不同成煤时代直接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动力用煤等清洁用煤资源的岩石学特征、化学组成特征、化学工艺性、显微组分特征,深化了对中国清洁用煤煤岩煤质特征、控制因素及赋存规律的认识;评价了我国主要煤炭规划矿区清洁用煤资源潜力及战略选区,对中国煤炭资源清洁
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煤矿安全规程》在煤矿安全及煤炭行业的主体地位,注重妥善处理《煤矿安全规程》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相衔接。 对照并满足《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从业人员权利与义务、教育培训以及职业病危害等要求,增加了应急救援等内容。 二是强化了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与依法监察并重,提高安全生产准入门槛。 严格限制各类矿井的采深、同时生产水平数、矿井通风方式、突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开采,严禁非正规开采,提高了矿井通风、提升、运输、排水、压风、供电、监控、通讯等系统的要求,严格机电设备选型和安全防护等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矿井安全避险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和井下应
《露天开采》教材是一本为煤炭开采技术专业(地下开采专业)而编写的高职高专教材,按60学时编写。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使毕业生拓宽就业面,多一项技能,在学完地下开采知识后,再增加一些露天开采知识。该书是在原讲稿和讲义的基础上,通过六届学生的使用,多次修改、增补内容,现正式出版。 该教材把煤炭、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露天开采内容合编在一起,这是该书的创新和特点。由于专业系统的分界,使露天开采分成煤矿露天开采、金属矿露天开采和非金属矿露天开采,造成各部分知识比较单一,通过把三者结合在一起,使知识得到共享和拓宽。三者知识的融合、对比,使读者能拓宽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露天开采》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主要介绍了露天开采境界,露天矿生产
本书以煤矿智能化开采理论、技术与装备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井工煤矿综采工作面设备协同控制理论,提出了智能化煤矿综合管控平台的系统架构,从智能地质探测、智能掘进、智能开采、智能主煤流运输、智能辅助运输、智能综合保障、智能安控、智能洗选、地面智能化场区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智能化煤矿建设的主要技术与装备,并分析了黄陵矿业集团、神东矿区、兖矿集团、同煤集团、中煤集团、阳煤集团等大型煤业集团的智能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体系,为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范例和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