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煤田地质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煤化工企业对煤质技术指标的要求,综合陕西省近年来新的地质资料成果和本次采样试验数据,以国家规划矿区为主要目标,对陕西省焦化、液化、气化等特殊用煤的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陕西省彬长、神府、府谷、榆神、吴堡、永陇、旬耀、黄陵、榆横、古城十大国家规划矿区煤岩、煤质特征及特殊用煤资源,评价了陕西省液化、气化、焦化用煤资源储量及其资源潜力,研究了典型矿区特殊用煤赋存规律与控制因素,对陕西省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依据全国主要煤矿区的煤质资料,利用宏观分析、煤质指标、利用情况等资料开展综合分析,建立了焦化用煤煤质评价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焦化用煤的资源评价方法,统计分析了我国五大赋煤区的主要矿区(煤田)焦化用煤资源分布特征,并划分出保护性开发区。
天然岩石通常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缺陷,如裂隙、节理、弱面等,这些缺陷对岩石材料的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理解断续结构岩体的破坏机理,《断续裂隙岩石材料强度破坏与裂纹演化特性(英文版)》采用试验和数值方法,系统研究了含不同预制裂隙分布(包括:单裂隙、双裂隙、叁裂隙以及混合缺陷)的脆性岩石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性。
煤岩界面的动态感知与识别技术是一门集信号检测、数据处理和多源信息融合于一体的煤矿开采领域专业技术.《煤岩界面动态感知技术及识别方法》系统、深入地介绍煤岩界面感知、识别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与感知识别方法,详细阐述综采工作面煤岩界面轨迹的预先感知与精准识别关键技术.《煤岩界面动态感知技术及识别方法》分为7章,包括绪论、采煤机煤岩截割特征信号分析、煤岩截割特征信号提取与识别、基于D-S证据理论的煤岩界面动态识别、非接触式主动热激励煤岩红外感知、基于主动激励红外图像的煤岩界面识别技术和结论与技术创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包含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两方面内容岩石力学主要研究岩石在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与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岩石工程侧重于研究岩体作为地质体处在工程状态时所具有的力学意义。人类要借助于岩石力学知识去认识岩体在工程状态下的力学行为,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本书是该学科2020-2021年发展的总体报告,包括一个综合报告和二十个专题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本学科 近的发展情况,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煤矿井下环境气体组分复杂且具有必需性、致灾性、预警性的特点,煤矿气体的定量检测对矿井灾害危险性早期辨识、继发性及次生灾害准确预警、应急救援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总结了煤矿气体的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原理,分析了煤矿气体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了煤矿气体红外光谱分析模型,提出了目标气体特征变量提取与选择方法,并阐述了煤矿气体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结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
《新疆乌恰地区地质矿产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为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地区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项目研究成果。在对新疆乌恰县萨热克巴依、其勒坦套和喀什炼铁厂幅开展1:5万矿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构建了该区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综合找矿勘查模型,对该区的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价,共圈定了9个成矿远景区和6个找矿靶区,新发现了13处矿(化)点。根据该地区特殊的地质景观和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提出了部分开发建议。 《新疆乌恰地区地质矿产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可供野外地质工作者、矿山企业技术人员、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对含瓦斯水合物煤体的宏细观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含瓦斯水合物煤体的三轴压缩试验,揭示了不同围压、水合物饱和度、粒径及应力路径对其强度、变形及破坏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水合物的胶结和填充作用及颗粒不同形状等因素,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含瓦斯水合物煤体数值模型。重点对含瓦斯水合物煤体宏细观力学性质分析、非规则颗粒形态模拟及柔性和刚性边界条件建立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含瓦斯水合物煤体三轴压缩试验的离散元建模方法及细观参数标定方法,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含瓦斯水合物煤体细观力学性质(如接触力链、配位数、孔隙率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并且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下含瓦斯水合物煤体能量变化规律研究。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还可供相关企业
《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测定新技术及应用》系统地阐述了传统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测定装备在深孔预测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了新型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测定装备的研发思路及开展深孔预测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钻孔瓦斯涌出
本书涵盖综采、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六大专业在内的92个岗位,对岗位描述、岗位职责、岗位作业流程图、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岗位风险辨识及管控措施、岗位隐患排查清单、岗位操作安全确认等“九要素”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本书通过举办全员岗位作业标准评比活动、基础管理人员岗位作业标准评比活动、(科)队长管理人员岗位作业标准评比活动等多种形式,确保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进班组、到人员,做到人员全覆盖,在基层落地生根。
本书结合云南滇池区域典型的深凹露天化工矿山——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晋宁磷矿、昆阳磷矿的开采情况,以层状高陡岩质边坡与房柱法地下开采耦合作用下岩体的采动演化特征这一科学问题为研究目标,阐明露天终了层状高陡岩质边坡对地下开采的坡高、坡角的影响效应,建立边坡影响下地下采场上覆关键层的非线性力学分析模型及岩体变形破坏演化的形态方程,揭示化工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层状高陡岩质边坡与地下开采耦合作用下岩体非线性变形机制与动态失稳机理,为矿山露天转地下后的地压管理与控制及露天边坡的安全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化工矿山开采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从 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切入,依次展开研究开发技术能力、融资方式和惠益分享, 落脚于中国权益维护的机制调适。核心观点是:依托平行开发制基础上的联合企业制,剖释该理念对开发技术能力、融资方式和惠益分享三大法律问题解决的指导意义;由责任共同体对技术商业化的正向认同,建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信息公开及联合企业安排的制度内容;依据责任共同体共建 海底区域治理能力,营造风险融资保险、开发合同担保的项目融资以及联合企业控制权融资中的法律秩序;基于命运共同体共享 海底区域资源利益,勾勒缔约国管理模式、产品分成安排以及财政运行机制的规范体系;发挥我国在利益共同体共商开发秩序中的 作用,多维辨析开发权益的维护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