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煤田地质学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煤化工企业对煤质技术指标的要求,综合陕西省近年来新的地质资料成果和本次采样试验数据,以国家规划矿区为主要目标,对陕西省焦化、液化、气化等特殊用煤的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陕西省彬长、神府、府谷、榆神、吴堡、永陇、旬耀、黄陵、榆横、古城十大国家规划矿区煤岩、煤质特征及特殊用煤资源,评价了陕西省液化、气化、焦化用煤资源储量及其资源潜力,研究了典型矿区特殊用煤赋存规律与控制因素,对陕西省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依据全国主要煤矿区的煤质资料,利用宏观分析、煤质指标、利用情况等资料开展综合分析,建立了焦化用煤煤质评价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焦化用煤的资源评价方法,统计分析了我国五大赋煤区的主要矿区(煤田)焦化用煤资源分布特征,并划分出保护性开发区。
天然岩石通常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缺陷,如裂隙、节理、弱面等,这些缺陷对岩石材料的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理解断续结构岩体的破坏机理,《断续裂隙岩石材料强度破坏与裂纹演化特性(英文版)》采用试验和数值方法,系统研究了含不同预制裂隙分布(包括:单裂隙、双裂隙、叁裂隙以及混合缺陷)的脆性岩石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性。
煤岩界面的动态感知与识别技术是一门集信号检测、数据处理和多源信息融合于一体的煤矿开采领域专业技术.《煤岩界面动态感知技术及识别方法》系统、深入地介绍煤岩界面感知、识别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与感知识别方法,详细阐述综采工作面煤岩界面轨迹的预先感知与精准识别关键技术.《煤岩界面动态感知技术及识别方法》分为7章,包括绪论、采煤机煤岩截割特征信号分析、煤岩截割特征信号提取与识别、基于D-S证据理论的煤岩界面动态识别、非接触式主动热激励煤岩红外感知、基于主动激励红外图像的煤岩界面识别技术和结论与技术创新。
本书围绕矿井深部开采富含瓦斯低渗透煤层过程中瓦斯防治的重要基础理论——工程扰动下富含瓦斯煤岩层损伤破坏演化、瓦斯运移及其测试方法这一系统问题展开研究。理论分析掘进、爆破及开采扰动富含瓦斯煤岩损伤破坏演化机理、瓦斯渗流和瓦斯涌出规律;实验研究深部矿井煤系煤层和岩层瓦斯赋存的基本规律和工程扰动下富含瓦斯煤岩层损伤破坏演化规律;结合实验矿井煤层地质条件,数值模拟研究沁水煤田实验煤层在工程扰动下富含瓦斯煤岩层的损伤破坏演化及瓦斯运移规律;研发防爆型超高精度示踪气体定量分析测试系统及建立实测工艺技术体系,并在沁水煤田实验煤层开展井下实测工业试验研究。 本书适用于对该领域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开展相关研究的博硕士在读研究生、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煤矿技术人员、科研人员。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解决岩土工程,特别是大型地下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手段。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顾金才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面开创性的工作。全书共分为两篇,其中上篇为模型试验技术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喷锚支护施工过程模拟技术、模型表面纵向应力测试技术、地下洞室群多步开挖模拟技术、模型边界柔性加载技术、模型横向变形同步技术、洞壁相对及位移测试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下篇为试验研究成果部分,通过100余块地下洞室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喷锚支护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围岩的加固效果,探讨其受力性态和破坏特征,并为地下机库、坑道工事等国防工程和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等民用工程中的大型项目进行了多次应用性试验,为喷锚支护的工程设计、理论分析及在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提供了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包含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两方面内容岩石力学主要研究岩石在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与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岩石工程侧重于研究岩体作为地质体处在工程状态时所具有的力学意义。人类要借助于岩石力学知识去认识岩体在工程状态下的力学行为,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本书是该学科2020-2021年发展的总体报告,包括一个综合报告和二十个专题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本学科 近的发展情况,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许多 地表浅层的矿产资源逐步消耗殆尽,向地下 深处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在超深矿井提升装备的设计和运行理论及制造方面仍处于空白,严重制约了 深部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超深矿井大型提升装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实现其突破十分迫切。《超深矿井多绳多层缠绕式提升系统变形失谐及其控制》的特色是针对在我国有望成为超深井提升的钢丝绳多点提升多层缠绕式组合拓扑结构提升装备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研究。《超深矿井多绳多层缠绕式提升系统变形失谐及其控制》的主要内容有:超深井提升机卷筒结构对多层缠绕钢丝绳变形失谐的影响及其控制;绳槽结构及其布置型式对钢丝绳多层缠绕排绳运动及变形失谐的影响和控制;层间过渡装置的结构及其对变形失谐的影响和控制;圈间及层间过渡的实验研究
煤矿井下环境气体组分复杂且具有必需性、致灾性、预警性的特点,煤矿气体的定量检测对矿井灾害危险性早期辨识、继发性及次生灾害准确预警、应急救援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总结了煤矿气体的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原理,分析了煤矿气体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建立了煤矿气体红外光谱分析模型,提出了目标气体特征变量提取与选择方法,并阐述了煤矿气体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结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
滇中碳酸盐岩铅锌成矿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为川-滇-黔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发现铅锌矿床(点)100余个,除少量风化淋滤型铅锌矿床外,其余铅锌矿床几乎赋存于碳酸盐岩中。本书系统地分析区内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环境、不同构造运动与地层建造、岩浆建造,区域成矿作用与矿产分布,剖析了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成矿机制与建立了成矿模式,通过成矿规律总结划分了成矿预测,丰富了该区成矿理论,为进一步矿产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 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煤的材料化是实现其低碳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储能器件,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及静态储能系统等领域。其中,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基于无烟煤富含类石墨微晶芳香片层,且原生孔隙发达等特点,以无烟煤为原料,在掌握热处理过程中无烟煤微观结构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控炭化-石墨化过程,在石墨微晶结构中有针对性地引入纳米孔道,构筑以石墨微晶为骨架兼具丰富孔结构的煤基石墨化炭负极材料。本书系统研究了煤基石墨、微扩层煤基石墨、煤基多孔炭纳米片、煤基石墨烯纳米片等不同石墨化炭的微观结构调控机制及其微观结构对负极材料储能性能的内在影响机理等,为高性能炭负极材料的
贯通管缝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路径,是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水力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岩土体失稳破坏常常追踪的边界条件。《自由流-渗流耦合理论与实践》围绕含贯通管缝岩土体渗透特性与界面力学效应,构建了岩石基质渗流与管缝自由流耦合分析数学模型,推求了基质渗流与自由流流速分布显式表达;提出了自由流干涉岩石基质渗流影响带宽度确定方法;结合牛顿内摩擦定律,量化了宏观运动水流对固体多孔介质界面的细观力学效应;将固液界面拖曳力嵌入岩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量化评价了宏观运动水流对岩土体稳定性影响的贡献。
《深部煤层群卸压开采应力场 演化效应及工程应用》以淮南矿区多煤组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模拟试验与现场实测等手段,分析了3种典型工程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群卸压开采、多煤组远程上行卸压开采、大倾角煤层群卸压开采)围岩应力场、裂隙场演化特征,对比了同一近距离煤层群不同开采顺序(上行、下行)卸压开采围岩应力场、裂隙场演化特征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煤层群卸压开采应力裂隙演化的机理,并有效地运用于现场指导,为淮南矿区同类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借鉴,丰富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国土资源厅近期开展的三项矿情调查之一,“四川省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是该项矿情调查的重点工作,煤炭是该项工作选择开展全省成矿规律研究的18种重点矿种之一?《四川省煤炭赋存规律与资源预测》在简要介绍四川省煤炭查明和开发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含煤地层、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古地理、含煤地层聚煤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煤盆地构造演化和煤田构造、煤质特征与煤变质作用,并基于层序地层学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建立了四川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成煤模式,通过构造控煤作用研究划分了赋煤构造单元及控煤构造样式,为四川煤炭资源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聚煤规律和控煤构造研究成果,利用已知的地质资料,对四川省全省煤炭资源系统地进行了潜力预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