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战斗部投射方式、结构原理、毁伤效应和目标易损性分析等知识为主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武器弹药、导弹战斗部和武器毁伤效应分析方面的有关概念和科学原理,内容包括:战斗部投射方式与精度、四种典型常规战斗部(爆破、破片、破甲和穿甲战斗部)的结构原理及其毁伤效应、新概念武器的原理及其毁伤效应、武器毁伤效能及目标易损性分析与评估方法。本书既有武器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又兼顾科学原理阐述和知识普及的平衡。
《兵器动态参量测试技术》首先概略地介绍了动态测试的基础知识,然后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应力、应变、力测试技术,动态压力测试技术,运动参量测试技术,温度和热通量测试技术,兵器噪声测试技术,兵器振动测试技术,膛口流场测试技术,弹丸姿态及坐标测试技术,兵器材料的动态参数测试技术。并在每章都给出了相关的测试用例。 《兵器动态参量测试技术》可作为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兵器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亦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是概述,介绍模型与模拟的概念、作战模型与作战模拟的概念、作战模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章是计算机模拟基础。第3章是作战建模的基本过程。第4章是战场环境建模,主要包括天气、地形、电磁环境等环境因素的描述与建模。第5章是经典的作战建模方法,介绍了三种典型的建模方法。第6章是典型作战行动的建模,重点介绍通视性与通视率、搜索与侦察、武器射击与目标的毁伤等内容。第7章是兵棋模拟及其应用。第8章是作战模拟系统及其应用,内容涉及作战模拟系统的概念与分类、作战模拟系统的体系结构、作战模拟系统的组织与应
本书是《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王划一,杨西侠编著,2017.9,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的配套教材。其中兼容了高职高专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王划一,杨西侠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部习题解答。同时编入了精选的若干重点大学数年的硕士研究生“自动控制原理”入学试题,并作了详细的解答。
......
.
本书是《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王划一,杨西侠编著,2017.9,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的配套教材。其中兼容了高职高专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王划一,杨西侠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部习题解答。同时编入了精选的若干重点大学数年的硕士研究生“自动控制原理”入学试题,并作了详细的解答。
......
\\\"本书内容不涉密。本书是面向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等专业的本科生入门教材,引导本科生了解具有特色的各类部件,以便在以后工作岗位上 好地开展工程应用。 本书共分8章,第1章概述了制导与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成,第2、3章为导航系统相关的部件及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和组合导航的基础理论,第4、5、6章介绍了相关系统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等,第7章为常见的执行机构,第8章为用于部件性能验证与评估的半实物仿真技术。 本书可用作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飞行器制导与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韩子鹏、常思江、史金光编著的《弹箭非线性运动理论( 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立了包含几何非线性和气动力非线性的弹箭非线性运动动力学模型,简单总结了弹箭线性角运动形态及飞行稳定性若干问题;运用拟线性法和振幅平面法分析了非旋转弹和旋转弹在不同非线性气动力和气动力矩作用下的运动特征、极限运动存在的条件以及非线性动态稳定性、非线性强迫运动次谐波响应及跳跃现象;应用摄动法和广义振幅平面法 地分析了弹箭非线性运动特性及运动稳定性判据。 应用这些理论解释了一些用弹箭线性运动理论解释不了的飞行现象,例如在行进的舰船上发射弹箭,向左发射飞行稳定,向右发射却飞行不稳定;发射条件正常,飞行中结构正常的弹箭,一般情况下飞行正常,但偶尔发生飞行不稳甚至坠落,弹箭出现不衰减的锥摆运动,等等。并且讨论了避免这
......
.
\"本书在继承传统战斗部结构与原理和试验手段的基础上,较全面概述常规战斗部的结构设计及靶场试验,包括具体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手段和试验后数据处理,阐述了相关设计原理及方法的理论依据,补充一些新的战斗部结构设计手段与试验方法。本书共分9章,重点阐述了破片战斗部、爆破战斗部、聚能装药设计、穿甲侵彻战斗部、子母战斗部等典型战斗部的结构设计和试验方案,并给出了部分战斗部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其他类型 战斗部发展趋势、战斗部装药方法、战斗部试验方案。 本书具有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主要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为其它专业对 试验感兴趣的学生及不同工作岗位的科技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
本教材是 “十四五”规划教材,结合 系统与工程、 发射工程、装甲车辆工程、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系统地介绍了 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应用实例,与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无缝衔接,培养学生应用可靠性工程的设计理念系统分析,解决发射系统的可靠性与质量问题,适应当前 系统研制、生产等过程对可靠性日益迫切需求的发展趋势,拓宽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本书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从事理论、技术研究的人亦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