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定位于武器毁伤效应及其作战运用,希望打通从武器原理到作战运用的知识链路。主要内容包括常规、核和新概念武器等弹药/战斗部及其毁伤效应的相关概念与科学原理,以及毁伤效能评估相关知识等。使读者形成对武器高效毁伤的科学认识,理解毁伤评估的内涵,建立基于毁伤效能评估进行火力筹划的理念,探讨对打击方案进行量化计算的技术途径。
本书以战斗部投射方式、结构原理、毁伤效应和目标易损性分析等知识为主体,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武器弹药、导弹战斗部和武器毁伤效应分析方面的有关概念和科学原理,内容包括:战斗部投射方式与精度、四种典型常规战斗部(爆破、破片、破甲和穿甲战斗部)的结构原理及其毁伤效应、新概念武器的原理及其毁伤效应、武器毁伤效能及目标易损性分析与评估方法。本书既有武器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又兼顾科学原理阐述和知识普及的平衡。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由尹晓冬著: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 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对火器史和明清科技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会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与启示。
本书从基础理论与作战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针对制导炮弹在末制导段中存在的多项客观约束条件,对制导炮弹导引控制一体化设计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其基本原理和分析处理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对其他旋转类和非旋转类飞行器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参考价值。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舰炮制导炮弹的导引控制一体化设计模型;带多约束的导引控制近似一体化设计方法;考虑多约束的导引控制一体化通道独立设计方法;含多约束的导引控制一体化全状态耦合设计方法;导引控制一体化设计的半实物仿真研究等。
《兵器动态参量测试技术》首先概略地介绍了动态测试的基础知识,然后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应力、应变、力测试技术,动态压力测试技术,运动参量测试技术,温度和热通量测试技术,兵器噪声测试技术,兵器振动测试技术,膛口流场测试技术,弹丸姿态及坐标测试技术,兵器材料的动态参数测试技术。并在每章都给出了相关的测试用例。 《兵器动态参量测试技术》可作为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地面武器机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兵器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亦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