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21.综合卷》包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状篇、综合评价篇和发展篇。现状篇,在对推动内外经济双循环、提升创新能力、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法律法规梳理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综合评价篇,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评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评价三部分内容。 发展篇,从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治理难题。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在理论研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地理空间尺度,不仅定量测度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而且还采用计量经济手段考察多中心化程度对雾霾污染、污染产业布局及家庭能耗的影响,从而检验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减霾机制及绩效,旨在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理论。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一直是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既要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又要从技术、原理出发,根据危险废物的物质属性明确管理要求,从根本上防控环境风险。本书系统梳理了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的现状,并对未来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环境风险评估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显著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机器人环境监测和化学羽流追踪技术》一书,对机器人环境监测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化学羽流追踪进行了系统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羽流模型和仿真、飞蛾行为仿生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设计和优化、自主水下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和定位羽流源头的飞蛾行为仿生算法设计和实现、自主水下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和基于多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化学羽流追踪策略和算法、自主水下机器人深海热液羽流追踪、自主机器人追踪化学羽流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测绘估计,以及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系统。 本书适用于从事化学羽流追踪、机器人环境监测及自主机器人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环境监测机器人学和化学羽流追踪的研究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总结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劳动价值理论、权益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生态价值论和外部理论等,通过多尺度区域的GEP核算研究,探索GEP核算成果的实践应用,为各级行政区域GEP统计制度建立和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思路借鉴。对案例核算结果 新至2021年度,增加了GEP的应用研究:包括生态产品总值(GEP)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基于生态产品总值(GEP)的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选择研究等。
城市既是资源压力与气候影响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技术革新和解决方案的缔造者。《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从代谢的视角来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城市及城市群的低碳资源管理问题。*先,《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对城市代谢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指标、追踪模型和应用场景等进行阐述;其次,以国内外城市和城市群中的能源、水资源、碳代谢过程与耦合关系为研究重点,从流量与结构、网络模式与功能、跨边界耦合效应等层面综合评估城市低碳表现;*后,基于成果提出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为城市与区域的资源低碳可持续利用和协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祁连山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河西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祁连山及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问题,通过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梳理区域重点产业与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性地提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议,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本书系统回顾了我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洁净水与卫生)目标下,大力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历程与经验;从科技布局与重大研究,技术体系构建,标准、监管、应急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设备开发及产业化,国际经验交流等角度,展现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事业的阶段性成就;以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梳理挑战和需求,提出应对策略,展望“中国式”城市供水现代化的未来。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下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全书梳理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演变,对生态文明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国际关系等,研究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内容简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经历了这样四个时期:人类依赖和敬畏自然时期;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时期;人类屡遭自然报复和惩罚时期;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时期。现在,我们正处在后两个时期的过渡时期。《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后续章节针对我国现存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措施和对策部分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本书创新性地将城市范围三排放纳入城市碳排放核算以及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研究范畴,使用中国中长期排放路径模型(CAEP-CP)提出了未来的城市全范围的碳中和路径,对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注范围和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