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主要修复理论和技术,系统阐述了土壤及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几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6章内容。分别为:第1章,概论;第2章,法律法规;第3章,生态损害鉴定主要技术环节及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别;第4章,土壤及地下水基础理论;第5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第6章,修复与风险管控。本教材可作为环境损害鉴定人、评估人、管理干部、大中院校学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知识,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和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篇为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诊断识别和农业环境损害溯源技术;第三篇为研究内容,内容包括基线判定、因果关系鉴定、农田生态系统评估;第四篇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农用地土壤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用水体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区大气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损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为了帮助各地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使全国监察人员适应环境监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办公室编写了《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指南(试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指南(试用)》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保护内容等进行了介绍,对生态环境监察的概念、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执法依据和监察内容等进行了了阐述,同时对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提出了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切实做好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开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国家环保总局决定于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以促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的实现。
《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分析方法》根据东南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研究”的主体专题“城市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分析”研究成果总结而成。内容包括: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分析方法(汽车燃油消耗分析模型、汽车燃油消耗预测模型、城市道路段和交叉口汽车燃油消耗分析模型、城市交通系统汽车燃油消耗分析方法);城市交通系统声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城市道路单车噪声分析与预测、城市道路交通流噪声分析与预测、城市道路交叉及路段交通噪声分析模型、城市交通网络噪声分布预测方法、城市交通噪声防治);城市交通系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典型路段和交叉口车辆污染扩散浓度实验、单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分析、车流尾气污染物排放分析、车流尾气污染物扩散分析、城市交通大气环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监测管理》以环境监测的法制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和网络管理为重点,构建了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框架体系。法制管理方面,系统梳理了由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单行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地方法规等构成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业务管理方面,系统归纳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环境预警监测类主要监测业务,并以各环境要素为切入点进行了细致分析;质量管理方面,详细阐述了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讲解了质量管理中常见的质控措施、方法和手段;网络管理方面,重点介绍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网络层级与信息系统、网络类别、功能和发展趋势;综合管理方面,归纳总结了环境监测数据与报告等信息产品的特征和作用等,引导读者建立起对环境监测及
《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政策环境与市场实践》针对东盟各国环保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现状,介绍了各国环境管理现状、产业管理政策和环保项目及案例,分析了各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和中国环保产业市场和政策,总结了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实践经验和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并为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出了政策建议。《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政策环境与市场实践》为我国企业与东盟各国进行环保产业合作进行了政策解读,将有效增进我国企业对东盟各国环保产业市场的了解,对加强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核心,更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认识该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性著作,《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丛书: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对长江上游流域的范围作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的界定,明确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层次范围的边界;系统描述了长江上游主要省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顾了我国区划研究的历程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区域的划分;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阐述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成果,着重对长江上游地区作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提出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措施。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规程》所阐述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世界独创的生命信息调控技术(Bio-informatioAdjustment Technology,简称Tech-BIA)平台,所创新的46项系列科技成果(其中环境治理技术18项,农业项目28项),创建科学化、资源化、集成化、价值化、社会化的“五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农业的技术规程,即TE-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农业技术规程(以下简称TE-技术规程)。按照这套创新的技术规程,能有效破解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以下图示中的六大难题: 本著作详细阐述了通过TE-技术规程的实施,创造农民快速增收、经济快速发展的价值创新模式,激活广大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农业的目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农业无缝链接的一体化模式,把创建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农民增收长效
《盐碱土绿化技术》内容包括2001年9月第3届全国盐碱土造林绿化研讨会论文,2001年《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有关盐碱土资源植物的文章或文摘。这些材料,有助于线工作者引种参考。《盐碱土绿化技术》中阐述的有些花卉不是耐盐植物,如一品红、马蹄莲等,有一些是经验谈,如山东省东营市保护地栽培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盐碱土地区发展花卉产业也是良好借鉴。 在目前形势下,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盐碱土造林绿化、西部沙漠林业的开发和 三北 防护林建设,迫切需要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林学会设立盐碱土绿化分会有利于今后盐碱地区的绿化和实现科研攻关,科技协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有效地开展盐碱土绿化建设,盐碱土分会还将组织专家咨询服务组为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
中心站自1992年起,着重发展生物、生态监测,先后承担了《太湖地区主要城市环境质量调查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源水质保护研究》《湿地大型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无锡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有毒害有机污染物调查与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科研与日常监测中,中心站工作人员观测了大量的太湖及周边水域的浮游植物,根据《中国淡水藻志》和《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等工具书鉴定了常见藻类,对于偶见的藻类,根据形态、特征,并将图片发给外藻类分类学专家请教,以期每一个属、种的分类正确。 《太湖常见藻类图集》根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太湖长达30年的藻类监测结果,尤其是近十年来深入的多样性调查及其形态分类学的研究结果汇编而成。书中藻类检索表仅列举了太湖常见藻
《水污染源监测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对我国水污染源实验室监测技术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工业企业现场监测工况核查技术,现场监测采样技术,以及实验室监测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完善和提高了水污染源实验室监测技术体系。研发的工业企业工况核查技术编制指南、造纸企业工况核查技术规范和合成氨企业工况核查技术规范,填补了现场监测工况核查技术的空白;对现有采样和保存技术的研究和修订,解决了现有技术规范规定不清、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新建监测分析方法、干扰消除方法,对新方法予以应用示范,为实现对流域水污染源的有效监控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保障我国的水质安全和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然有机质及其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是湖泊生态环境系列书之一,是一部介绍湖泊水体中天然有机质及其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专著。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湖泊溶解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机氮的分离方法及其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腐殖质的色谱分离和表征,不同有机组分的化学结构及其环境行为差异特征,河流水体有机质的荧光特征及其与汞的作用机理,溶解有机质的荧光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特征,有机质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和荧光滴定法对比研究,金属铜有机配位体的来源、化学结构和循环特征,有机质与多环芳烃的相互作用机理。《天然有机质及其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对认识天然有机质在湖泊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机理与效应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深入揭示水体养分循环与富营养化过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风险评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方法、技术导则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独立性、整体性和新颖性。全书共13章,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参考。
《 14001& 45001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第三版)介绍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实施的意义,以《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2016/ 14001:2015)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45001—2020/ 45001:2018)标准为基础,阐述了对术语和定义以及标准条款的理解,介绍了环境因素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方法,并以大量示例说明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与方法。
本书将环境监理的发展史分为4个阶段。 阶段为孕育阶段。1995年以前我国已接触过环境监理的概念,但只是作为萌芽期,1995年后我国开展环境监理工作,黄河小浪底工程为我国环境监理的 尝试。第二阶段为试点阶段。2002年, 环境保护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环发[2002]141号),要求对拟建的涉及面广、规模大、区域环境敏感且多样化、具有鲜明代表性的13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试点工作,在 外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三阶段为展开阶段。2004年前后,部分省份就已经开始对环境监理进行探索;2010年, 开始进行了部分省份试点, 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省份为辽宁省和江苏省;2012年, 批复了第二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省份名单,其中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
本技术分册是为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培训中水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准备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的《水环境监测技术》内容主要涉及水环境常规监测、水质自动监测以及水生生物监测三个方面。水环境常规监测包含了布点原则、采样技术要求、监测数据收集整理、水质评价技术以及监测方案与监测报告的编制等内容。水质自动监测包含了我国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与管理要求。水生生物监测不仅介绍了 外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评价及发展趋势,还涉及水生生物的基本监测项目的布点、采样、监测设备和环境、生物监测的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内容。
邢志贤、王淑娟、郭斌编著的《制药行业VOCs监测技术》在全面分析各种制药行业、不同生产环节产生的VOCs的基础上,针对不同VOCs组分介绍了相应的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有 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以标准方法为主,辅以专著和期刊提出的方法,并结合在实际监测工作的经验进行补充和完善。监测方法涵盖了采样、分析和质量控制(QC)等全过程。分析方法以气相色谱法和气质联机法为主,不适于仪器法的用化学法作为补充。 本书可供环境监测人员和制药行业污染物监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国际资本流动与环境污染的互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资本和技术在国际问流动的重要载体,既能促使母国将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对外转移进而作为减少母国碳排放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通过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使母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进而形成母国“碳减排”的主要动力。鉴于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两个层面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碳排放效应:一方面,通过梳理总结外相关研究文献,立足于国际投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碳排放的理论模型和作用机制;另一方面,在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碳排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基于DEA-Malmausit指数的固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