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 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粮食产量受 气象灾害的影响却越发严重。本书先行阐明了粮食安全的意义及重要性,再以水稻为例详细介绍了我国典型农业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趋势,综合运用统计学、作物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深入研究了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水稻脆弱性,并提出如何使用农业保险和田间管理等方式缓解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终从粮食安全可供性视角评价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Ⅱ》一书,共收入本团队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甘蔗叶等9种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的论文54篇,分为“概论”“化学成分与工艺研究”“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三大部分进行介绍。书后附有已经公开发表的甘蔗叶等9种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的相关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等。
本书运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恢复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危害红树林的团水虱(Sphaerom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对红树林危害情况、 暴发成灾的原因、防治方法及危害迹地的红树林恢复技术等。全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提出了相关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国红树林区团水虱危害防控,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在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蝗灾的成因及发生特征、治蝗措施的总结等方面做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性探索,为把中国灾害科学推向新阶段准备了条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蝗史与治蝗史领域却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全面、深入、系统的专著,将蝗灾和治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而,完成一部中国蝗灾与治蝗通史,是本研究的一个目标。本书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蝗灾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分为唐代及其之前、宋元、明、清、民国几个大的部分,每部分对蝗灾的状况、治理策略、治理特点、社会意义等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本书突出地阐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新转折,新问题.构建了生态植保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体系。 本书综合植物保护工作的有关内容和相关二级学科的新进展,将提炼的内容有机组合,分别形成理论、技术与实践体系,各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便于学习和应用。系统介绍了生态植保与 发展战略需求,生态植保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生态植保的科学基础、植物保护知识与技术,基础生态植保的实践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大农业、农学、园林、植保专业的科技推广和大学生学习之用,也可供管理人员参考之用。
《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原色图鉴(全彩大全版)(精)》通过2010张彩图、390幅病原菌墨线图,180万文字,详细介绍了全国南方、北方48种落叶和常绿果树上的常见病虫害1000多种,其中落叶果树病害412种,害虫546种,常绿果树病害239种,害虫237种。书中录入的病原采用 的分类系统,病原描述、防治方法和技术吸收了 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目前 现代气息的精编果树植保大全。 吕佩珂和苏慧兰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原色图鉴(全彩大全版)(精)》体现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可做为中国进入21世纪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防治现代果树病虫害的实用指南,是各地果树站,植保站,农技站,林果站,农药经销人员鉴定、识别病虫害的工具书,也可供果林科技人员、广大果农、城乡绿化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参考,并可做为水果产区农家书屋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