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以棉铃虫的解毒代谢适应为例》从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体内解毒代谢酶系和棉铃虫对外源化合物代谢方面阐述了昆虫对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主要内
本书分为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两个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基本技术,包括3个项目、7个任务,各任务由相关知识、实操训练、自测练习等环节组成;综合应用模块为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包括4个项目、8个任务,各任务均以林业生产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知识准备、计划制订、任务实施、知识迁移、任务评价、自测练习等环节组成。本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学校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森林保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和相关企业培训教材。
在培育庭院树、果树等植物时,讨厌的病虫害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若放任不管,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使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受损。本书把果树、木本花卉、庭园树及常见的蔷薇、铁线莲等养护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及其症状通过丰富的图片进行了介绍,努力做到让即使是不知道病害、害虫的人,也能简单地确定其发生原因。同时,对常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和药剂的使用方法等也进行了介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使读者轻松掌握综合的病虫害防治对策。 本书适合广大果树种植户、花木爱好者及植保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 性大气污染物。本书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4周龄)为材料,研究SO2暴露对拟南芥胞内防御基因表达、DNA甲基化特征、microRNA表达模式的影响。SO2胁迫激活拟南芥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诱导一系列防御基因差异表达,而胁迫诱导的表观遗传修饰参与了抗逆基因的转录调节,从而提高了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本书探讨了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从DNA和转录水平上揭示了植物对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生物界物种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在一生当中取食对自身安全的食物是其 基本的本能,对于每一个物种,在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已进化出了许多适合于获取食物和利用食物的特征。动物界中,昆虫显示出了多样性的取食习性,植物次生性物质是决定昆虫能否取食某种植物的主要因子之一。高希武主编的《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以棉铃虫的解毒代谢适应为例》从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体内解毒代谢酶系和棉铃虫对外源化合物代谢方面阐述了昆虫对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对杀虫药剂敏感度的变异、取食和气味诱导棉铃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后对杀虫药剂代谢的影响等。 《
石明旺、刘彦文主编的《瓜类蔬菜病虫害现代防治技术大全(全彩印刷)》全面介绍了蔬菜生产中各种重要的、常见的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贮藏期病害、地下虫害、食叶及钻蛀性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技术。全书包含了数百张高清彩色图片,直观易懂,文字简练,容易理解,是专业菜农、蔬菜企业技术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良好参考读物。
地下害虫是国内外公认的重要农林害虫,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度大,已成为我国热带瓜菜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目前,防治地下害虫主要采用高毒高残留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适应 绿色食品 及热带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本书以目前热带瓜菜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地下害虫为对象,以绿色防控技术为目的,详细介绍了热带瓜菜地下害虫种类、识别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发生为害状况,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易于农民接受的轻简化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丰富和完善国内外地下害虫防控技术体系,而且可为农产品安全、产地生态环境安全和瓜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业污染整治,尤其是农药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对此,《农村生态宜居与农户农药施用:认知、行为与规范》提出以广东省实地调研数据为例,对生态宜居背景下农户的农药认知、施用行为与规范措施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农药相关主体的农药安全认知普遍较低,影响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第二,农户在施用农药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用药和严重的农药暴露行为,在施用农药后存在不合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行为;第三,规范农户合理施用农药、避免农药暴露和妥善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是降低农药污染的重点。 据此,《农村生态宜居与农户农药施用:认知、行为与规范》建议:加大农药科普宣传与培训力度,通过生产技术培训传播农药科普知识,标准化农业生产行为和加大安全用药行为的基本制度保障
张艳晶主编的《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对“十二五”时期的草原政策、草原法制建设、草原资源保护、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监测预警、草原防灾减灾、草原科技教育、草原技术推广、草业发展等草原工作及成效进行了总结提炼,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草原工作状况和进展,以使全社会 好地理解 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报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于持续做好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板栗、核桃病虫害为害症状、快速鉴别方法、病害病原及发病规律、虫害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虫害形态特征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全书内容详尽、科学实用、通俗易懂, 贴合基层读者的需要。本书是广大果树专业种植户、果树企业技术人员、农技推广技术人员、植保工作者的良好参考读物,同时也可供农林院校果树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病虫测报》经编纂者的辛勤劳动,即将付印,此乃测报战线上一件盛事,一是像老站长龚航莲这样一代基层植保工作者,长期坚持病虫测报岗位,不畏艰辛,反映了基层测报人员坚韧不拔在一线奋斗轨迹。二是妥善保管了长达56年的病虫测报历史资料,尤其是在“文革”中排除干扰,这种精神可贵。老站长2002年退休后将调查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历时数年。同时,边整理资料边进行5天一次定点调查,力求资料连贯性及完整性。防止“断层”,这需要毅力,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工作。
海洋微生物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种类繁多、分手结构新颖、化学组成复杂和生理活性特异的海洋天然产品,还是海洋药物、保健食品和生物材料的巨大宝库,而且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等方有很好显著的作用,因而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具有很好大的意义。本书首先对海洋微生物资源进行了简单概述,然后从微生物酶的开发和利用,及微生物在食品、能源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研究,接下来研究分析了海洋微生物在系统中的作用,后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