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70余位全球知名的樱桃专家和教授共同编写,介绍了自21世纪初以来世界众多甜樱桃和酸樱桃生产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研究成果和商业实践。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品种和砧木改良、苗木培育、形态学、开花和结实生理、裂果、生产限制因子及微气候、果园建造、农艺与农机结合、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收获方法与技术、贮藏加工以及营养与健康。 本书以樱桃的生物学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地对涵盖整个樱桃生产的全产业链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进展与生产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综述,对指导樱桃产业的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以作为从事樱桃产业的科技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农场主和果农、贮藏加工和流通从业者以及学生使用的专业性参考书籍。
本书以农业遥感中*基础的工作 农作物类型识别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农作物遥感识别的方法,介绍了基于不同数据源,包括可见光影像、高光谱影像、雷达影像,以及不同分类策略,包括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和半监督分类,基于像元、亚像元的和面向对象的分类,单分类器分类和多分类器集成分类,单特征分类和多特征组合分类的作物识别方法。此外,还讨论了样本数量和质量、数据特征和尺度对作物识别精度的影响。可为从事遥感分类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特别是从事农作物遥感识别的工作者和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参考。?包含22个真实研究案列,可供作物识别方法借鉴,也可作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参考?核心技术方法按所用到的数据源分别介绍,内容相互独立,方便读者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地阅读
本书首先对我国蓝莓产业的现状、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其次,结合植物学、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介绍蓝莓鲜果采后品质劣变的表现及主要原因,阐述蓝莓采后品质劣变损耗的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蓝莓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针对以上品质劣变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控技术手段,分析各技术的方法特点。同时,根据我国蓝莓产业特点,提出适用于从产地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指导,以期向不同产地环境的生产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技术。
《马铃薯化学与技术》是马铃薯化学与技术领域中全面、 的图书。与 版相比,第二版对该领域新成果和新进展进行了增补,内容 为全面、结构 为清晰合理。新增的内容包括马铃薯风味,马铃薯蛋白质,彩色马铃薯,马铃薯产品中的丙烯酰胺,马铃薯微观结构、淀粉消化和血糖指数,有机种植和传统种植马铃薯的成分差异,炸条的吸油机制,马铃薯蛋白质组学,马铃兽及其产品质量评估的 分析技术,马铃及其副产品的新食品和非食品用途,马铃与人类健康,马铃薯淀粉改性的新方法,马铃警在 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转基因马铃薯品种的脂质成分。本书偏重于系统阐述马铃薯化学与技术知识,多角度对其进行详细严谨地解读,阐述透彻,实用性强。
本书是在总结作者对江淮区域粮食作物生产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 外相关理论与技术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5章, 章和第二章分别论述了粮食作物光温水资源和水肥药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第三章论述了粮食作物抗逆丰产增效理论与技术;第四章介绍了粮食作物轻简复合种植与周年抗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 一章介绍了粮食作物生产结构调整、产业融合与固碳减排增效技术模式。
本书以现代生物工程与技术理论为指导,系统考察 外农作物栽培领域的研究成果,着手从 外农业创新活动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细加考辨,取精用宏,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抽绎出典型材料,同时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精心设计出反映农作物栽培研究信息的全书框架。本书分析了 外在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和农作物栽培及利用等农作物栽培基础研究的新信息;分析了粮食概况,以及粮食作物栽培研究的新信息;还分析了蔬菜、花卉、瓜类、果品、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嗜好作物、药用作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栽培研究的新信息。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农作物栽培领域的前沿学术知识,宜于雅俗共赏。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础上,结合以往考察调研工作,本书概述了浙江省旱粮作物栽培的历史、种植模式、分布和类型,收录了小麦9份、大麦7份、荞麦15份、玉米30份、高粱18份、谷子15份、甘薯77份、马铃薯83份、薏苡14份、棉花5份、豆薯1份、穆子2份、燕麦2份、藜1份,共14种旱粮作物279份资源,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名称、学名、采集地、主要特征特性、优异特性与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建议,并展示了相应种质资源的典型性状。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旱粮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业管理部门工作者及旱粮作物种植与加工从业人员,旨在提供浙江省旱粮作物种质资源的有关信息,促进旱粮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中国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名录》包括我国粮(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棉(棉花)、麻(苎麻、亚麻等)、油(油菜、花生等)、糖(甘蔗、甜菜等)、果(柑橘、苹果、梨)、茶(茶树)等7大类15种主要农作物目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其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3657种,其中害虫(包括螨和软体动物)2083种,病害820种,杂草688种,害鼠66种。名录编排以作物为主线,结合病、虫、草、鼠害分类系统,记录各种有害生物名称(中文名、拉丁文学名及别名和异名)、分类地位、为害作物、分布等有害生物的基本信息。书末分别按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不同类别附有学名和中文名索引。 可供农业教学、科研、推广、应用等人员和师生参考,供农业院校和相关农业、生物图书馆等收藏,也可供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决策和检疫部门参考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础上,结合以往考察调研工作,本书概述了浙江省豆类作物的栽培历史、种植模式、分布和类型,收录了大豆118份、蚕豆9份、饭豆56份、扁豆60份、绿豆21份、刀豆13份、赤豆26份、藜豆7份、利马豆5份、豇豆4份共10种豆类作物的319份资源,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名称、学名、采集地、主要特征特性、优异特性与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建议,并展示了相应种质资源的典型性状。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豆类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业管理部门工作者及豆类作物种植与加工从业人员,旨在提供浙江省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有关信息,促进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海南省乐东县耕地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基于3150余个点位的调查和养分分析结果,对乐东县耕地地力、耕地质量、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及中低产田的地力和改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乐东县耕地资源的本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良利用措施。为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各级农业决策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科学施肥,退耕还林还草,为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及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对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及市、县、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具有很好的参考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