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精品苹果生产进行了市场分析,对精品苹果生产应具备的条件、精品苹果高效生产要点及精品苹果生产典型经验进行了详细阐述。本书重点帮助果农解决经验欠缺、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让果农学有所用,用有所得,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本书适合从事苹果科研、生产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果农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在整个种薯产业中,脱毒微型种薯的生产是整个产业的龙头,基础的基础,尤为重要。随着产业发展,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增长。稿件是基于作者多年工作生产实践编写的,参考性强,本书介绍了马铃薯无性繁育的茎尖剥离、脱毒处理方法、酶联免疫病毒检测方法、生物芯片检测过程,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马铃薯脱毒核心组培苗的形成及其扩繁步骤和技术,并通过无土栽培措施实现脱毒微型种薯的规模化生产。书中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生产实践,图文并茂,不仅有操作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可借鉴,还有作者多年从事该领域业务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技巧,可为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人来人往,诸事已渺,只有武夷茶历久弥新。本书带领大家走进武夷茶的世界,重走武夷茶发展之路,了解武夷茶绚烂的过往和今世的重生。全书分武夷茶的历史、武夷茶的传播、武夷茶的品饮、武夷茶的吟咏和武夷茶的时代演绎等内容。梳理了武夷茶的栽植、制作、进贡、贸易与品饮方式的历史流变,还能让读者在文人诗词中感受到武夷茶的独特魅力,又以新时代的视角,向读者展示武夷茶在茶旅、茶会与茶舍中的新面貌。全书文字流畅,图文并茂,是了解与探究武夷茶发展之路的佳作。
本书从果树嫁接的意义、愈合及成活的原理以及影响嫁接成活的因子入手,对果树嫁接时期,砧木培育,接穗、嫁接工具和材料准备等,以及在果树、林木上采用的75种嫁接方法和近90种具体嫁接操作技术,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对其中关键的操作步骤辅以200余幅高清图片。书中介绍的芽片插皮接①~③、镶芽接、改良切接②、单斜面榫接、三斜面榫接、绿枝单芽嵌接、绿枝插皮腹接、嫩梢插皮腹接等10种嫁接方法,系本书作者在30余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全书贯彻为实际生产服务的原则,内容详细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图片清晰真实,技术先进实用,方法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目前及今后果树、林木嫁接及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果树及园林嫁接技术爱好者、规模育苗大户、果树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林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根据红松具有很好结实现象、分杈促进结实现象、嫁接缩短结实周期等现象,从内源激素的角度分析这些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红松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和各激素平衡规律,为调控红松提早结束营养生长,实现早花早果提供理论依据。
本教材共分三篇内容:土壤学部分、肥料学部分和教学实习。第一篇土壤学部分包括土壤样品制备、土壤物理性质(质地鉴定、结构分析和含水量)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质及腐殖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酸碱和含盐量)测定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呼吸强度、土壤酶活性)测定。第二篇肥料学部分包括肥料样品制备、无机氮肥分析(铵态氮肥含氮量测定及挥发模拟实验、尿素含氮量及缩二脲测定)、无机磷肥分析(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及游离酸测定)、无机钾肥分析(普通化学钾肥和草木灰中含钾量测定)、复混肥料分析(氮磷钾含量测定)和肥料分析(质、氮磷钾含量和有效活菌数量测定)。第三篇教学实习部分包括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野外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及土体构造评价、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肥力性状调查、中低产田
本书全面梳理和汇集了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千克栽培技术研究的新成果,重点介绍超级杂交稻品种特征特性、超级杂交稻壮秧培育技术、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施肥技术、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水分管理技术、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群体质量设计栽培、超级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超级杂交稻气候生态适应性评价、超级杂交稻超高产典型案例分析、超级杂交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内容。本书文字简单明了,内容通俗易懂,使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可供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稻农在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中参考,是一本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强的水稻栽培技术手册。
本书针对我国柑橘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便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本书分为七章,分别以国内外设施柑橘生产情况及柑橘主要栽培品种,柑橘苗木繁育,柑橘园的建立,柑橘土、肥和水管理,柑橘整形修剪,柑橘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储藏为主题进行阐述,与以前专著或是科普读物不同的是,本书主要采用生产实践中实际操作的图片,不是手绘插图。本书不仅具有现代科学理论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该领域富有新意的一部著作。本书既可作高校或中等职业学院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科研及技术人员阅读参考,更适用于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或果农参考。
本书以芒果反季节生产管理技术为核心,介绍了芒果产业发展现状、主栽品种、反季节芒果种植管理、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反季节芒果生产中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采后处理和销售模式。书中总结了作者近十几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科学地梳理技术信息,以期为生产一线的果农朋友提供技术资讯,减少管理上的失误,提升芒果的产量和品质。本书适合芒果果农,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经销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灵芝:人工智能气候室创新栽培》第一至第四部分内容主要简述灵芝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灵芝菌种分离和培养,以及人工栽培基质的配制和接种。第五部分内容为灵芝人工智能气候室创新栽培,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气候室的概念、工作原理、人工智能化栽培的环境条件自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气候室栽培灵芝的优点。第六至第八部分内容为灵芝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在灵芝现代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对灵芝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效果的基本了解。如果对这方面内容感兴趣或有疑惑,可根据书中提供的参考文献查阅原件,以飨读者。
本书系统介绍了羊肚菌、红托竹荪、黑皮鸡枞、红蘑、雷窝子、金耳、玉蕈、蛹虫草等名贵食用菌的菌种选择与制作、发菌管理、栽培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栽培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等,对整地、搭棚、播种、覆膜、养菌、催菇、采收、分级、保鲜、加工等工艺流程的技术要点作了详细讲解。本书图文并茂,提供了26个操作视频和500多幅彩色照片,可为从事食用菌工作的农业推广人员、科技人员以及食用菌企业和广大食用菌种植户在实际研究和生产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果树嫁接的基础知识、果树嫁接前的准备、嫁接的优选时期、各种常见果树的嫁接方法、不同果树嫁接的实际应用等核心和关键技术。全书是作者常年在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总结,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性较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对基层农技人员有较好的技术指导作用。 全书语言简洁、图文并茂、文字通顺、通俗易懂,同时采用问答的形式也非常方便读者进行快速查阅和检索,是广大基层专业果农、农技人员、果树企业技术人员等的良好参考读物。
本教材除绪论外, 包括6个项目, 分别是: 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种植主要管理技术、农业种植中的养分管理、植物保护、农产品种植生产技术、农业种植企业案例。
本书以蔬菜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在概述蔬菜的分类、蔬菜在饮食中的地位,以及蔬菜营养学对蔬菜产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14类共79种蔬菜的营养与功能,对每种蔬菜中主要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调控措施和药理作用等进行系统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功能性产品开发、临床报道和食疗。本书内容涵盖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特点,推进全民合理膳食以及通过饮食实施疾病的化学预防;同时,也为蔬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特别是蔬菜加工产业发展和全产业链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本书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教师、研究生及相关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辣椒生产国与消费国,播种面积约占世界辣椒播种面积的50%。辣椒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蔬菜之一,种植范围主要分布在新疆、陕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河北、广东、海南等地,年种植面积达3400多万亩,产量达6700多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辣椒优育品种匮乏,育种技术落后;生产以地方品种为主,品种类型单一,产量低、抗性差。 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到不同口味的辣椒,我们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辣椒新品种选育研究,先后育成“湘研系列”、“兴蔬系列”辣椒新品种,品种各具特色,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满足市场细分需求,其中湘研1~20号、湘辣1~4号成为中国种植面积优选的辣椒品种。同时还创制3个骨干亲本(5901、 6421、 8214) 及其衍生系9001、 9704A、9003、J01227,育成品种165个, 推广面积1.2亿亩,成为我
全书在介绍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设备、技术操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番茄、黄瓜、辣椒、甜瓜、绿叶蔬菜和其他特色蔬菜等的无土高效生产技术和方法。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简练,含有大量彩色图片,非常直观,并且关键细节还附有教学视频二维码,可扫码观看,非常便于读者迅速掌握相关技术。 全书是近年来推广迅速的蔬菜无土栽培近期新技术和近期新成果的实用化,重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是蔬菜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菜农、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良好参考书和技术指导书。
本书是农业部大力支持编写推广的技术手册,其成果写入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第一章主要介绍间套作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历程与技术内涵;第二至第七章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的技术细则,包括品种选择与田间配置技术、整地与播种技术、施肥技术与化学调控技术、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及收获技术;第八章结合应用实践介绍了各生态区应用中的出现的典型技术问题及思想意识误区。该技术图书全由长期扎根生产第一线的高校教师编写,经验丰富、技术可操作与适用性强,编写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合基层农技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及相关科研人员与高校学生阅读。
过去50年玉米生育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玉米生育期未来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玉米主产区生态种植区划及品种特征,气候变化的玉米适宜区变化及气候生产潜力评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的影响,气候及适应性措施对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基于主产区代表性站点,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趋利避害作用评估(基于DSSAT模型),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措施趋利避害作用评估(基于MCWLA模型),不同适应性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分险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生产对策建议,政策建议等内容。
现代种业是信息高度密集的产业,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种业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研发种业育、繁、推关键业务的信息获取、处理与决策分析技术和产品。旨在充分整合种业数据、提高育种效率、降低种植风险。 10年来,信息技术得到种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广泛重视,纷纷成立种业信息部门,探索全行业或本单位的信息化方案。与此同时,种子产业被 定性为战略性基础产业,在追赶 种业巨头、转型现代产业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被寄予厚望。 为进一步与种业同仁交流种业信息技术研究成果,我们精选了部分发表的论文,从8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编成《作物品种选育测试与推广信息技术》(作者李绍明、刘哲、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