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园艺爱好者,选取了当下园艺的最热门技能 扦插作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可以扦插的植物超过百种,如一些多肉、绿萝及其他草本花卉,一些乔木类植物也有涉及,每一种植物都有详细的插图及操作步骤,图片清晰、精美,阅读门槛低,容易上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园艺类工具书收藏和经常翻阅。本书后附专业术语解释,方便零基础的园艺爱好者阅读。另外,书中还附带一份分类索引,作为目录的补充,能够让读者快速找到不同类别的植物,非常好用。
苹果产业是烟台农业的品牌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随着新育种技术在苹果上的应用,培育出一系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新品系,满足了苹果产业更新换代的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国面临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各苹果产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举措,而新品种的选择和新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本书详细介绍了苹果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品种特性、适宜推广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同时也增加了图片对比介绍和配套栽培技术讲解,技术性、实用性较强,可为新植和老旧果园更新改造品种选择和技术管理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广大果农、果树专业技术人员、果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阅读,主要用于规范品种的科学选择和管理。苹果相关新品种、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瑰宝。鲜人参容易腐烂,难储存,之所以能够走出神山圣水长白山,成为世界文化财富,离不开红参的炮制。红参是人参的熟制品,其炮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南北朝刘宋时期,是人参流布四方、光耀世界的重要载体。然而,历史上如此辉煌灿烂的人参,为什么到现代却黯淡无光? 曹保明先生在重走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路途中,通过与当地人深度交谈,收集记录了大量优秀的人参文化,其中包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山文化,以及人参的应用、产地起源、走向神坛、对世界的影响等。本书讲述了中国人参文化成为世界遗产的理由,启迪着人们不断寻找答案,为人参文化的发扬寻找出路。
本书从实际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模拟出发,以胡麻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主线,根据胡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动态变化,系统地介绍有关农业模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针对我国胡麻的生产概括,利用已有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形成了胡麻生长发育模拟过程与模拟结果,并进行适应性分析,为胡麻作物的实际生产奠定专业理论基础。本书在内容编排及结构体系上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理论分析与实例介绍相结合,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作为胡麻作物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国优异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图鉴·浙江卷》汇集了在2017~2020年项目实施期间收集到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珍稀或濒危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经济作物优异种质资源100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每份优异种质资源的采集地、主要特征特性、优异特性与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建议等。
《小麦的穗》是著者在河南生态条件下自1975-2003年连续28年,以郑引1号和百泉41冬小麦品种为对照,并先后结合黄淮冬麦区,特别是河南省不同时期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采用统一试验方案、分期播种、定期观测等研究方法,对冬小麦幼穗发育、籽粒形成与灌浆进行系统研究而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 《小麦的穗》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幼穗发育与籽粒建成规律,不同小穗位、小花位的小花发育及退化规律;幼穗发育进程与温、光、水等气候条件的关系;籽粒发育过程中生理代谢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植株营养器官建成的内在关系;播期及肥、水运筹对幼穗发育、籽粒形成的调控效应与稳定提高小麦穗粒重的技术途径等。
《热带旱稻栽培技术》由林占熺等著
《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技术:SSR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玉米种子质量鉴定技术的发展;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标准试验体系的建立;核心引物的筛选确定及多重电泳系统的建立;玉米DNA指纹库数据统计及建库标准化规范;玉米DNA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DNA指纹技术在玉米品种真实性、纯度、一致性、特异性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NA指纹技术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种子真实性质量监控、品种权保护及自交系鉴定中的应用等。
《种植业防灾减灾技术》是“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灾害类型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介绍低温、冰雹、干旱、高温、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台风)和连阴雨七种灾害;第二章是不同季节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分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四个季节进行介绍;第三章是科学避灾及农业保险,主要介绍各种灾害的科学避灾措施及农业保险政策和内容;第四章是重点农作物防灾减灾,分粮油类、蔬菜类、果树类、茶桑类、食用菌类、中药材类和花卉类七大类介绍15种农作物的防灾减灾技术。 本书内容广泛、技术先进、文字简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编排新颖,可供广大农业企业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家庭农场成员和农村种植大户阅读,也可作为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农
虽然山东设施蔬菜产业的多数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与兄弟省份相比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能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山东作为蔬菜大省,加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实现设施蔬菜精准化生产管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成为解决“谁来种菜”问题的十分现实和迫切的突破口。书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设施蔬菜物联网的概念与背景、设施蔬菜物联网软件平台、设施蔬菜物联网硬件装备、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案例。
余应弘主编的这本《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指南(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介绍了第三次全国、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施内容;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的生态影响因素,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普查与收集以及保存利用情况;粮油、蔬菜、果茶、其他作物(烟草、桑、绿肥、香料、药用植物)的普查与收集方法以及在采集、保存、寄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湖南省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本书由中国大豆各学科专家编著。内容包括:绪论,大豆的起源、进化和传播,中国大豆生态类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大豆生物学特性,大豆生要育种性状的遗传,大豆品种的改良与创新,大豆优势利用,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与遗传基础,大豆矿质营养,大豆水分生理与灌溉排水,大豆群体生理与高产途径,中国大豆栽培发展史,大豆耕作栽培制度,大豆施肥原理与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及其防治,大豆田草害及其控制,北方春大豆,黄淮海春夏大豆,长江流域及南方多熟制大豆、大豆的营养和加工艺,菜用大豆,大豆生物技术研究,共24章。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当代大豆产与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进展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尤其是增加了过去的大豆综合性专著涉及不多或不深的新兴领域新技术的介绍,是一
本书以农户绿肥种植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农户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溢价支付理论等为指导,以南方稻区农户调查数据和城市消费者调查数据为支撑,分析农户绿肥种植动机和行为。首先,系统梳理农户绿肥种植的多元动机,揭示影响动机的关键因素。其次,探究影响绿肥种植意愿的因素,并立足行为转化视角研究农户种植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内在机制。再次,针对农户有绿肥种植意愿但无实际行为的非理想情景,探究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发生机制。另外,从农地产权稳定性视角,研究稳定经营权对促进农户实施绿肥养地的行为机理。最后,立足政府视角,实证研究农户对绿肥种植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和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据此提出补偿政策的优化策略。
本书综合了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与高效施肥岗位团队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胡麻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土壤微生态、胡麻营养生理、水分生理、光合生理、逆境生理和碳氮代谢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水分运筹、养分管理、覆盖耕作、水肥及密度间的互作、间作套种、轮作倒茬、杂草生态位及化感作用等对胡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解析了产量低而不稳的生态学和生理学原因,研制并优化了旱薄地和灌溉农田胡麻高产稳产、节本增效和提质环保的栽培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