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的陶瓶到古罗马的壁画,从文艺复兴的油画到现代的雕塑,艺术中总有希腊神话的影子。本书以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线索,深入解读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展示艺术家对神话故事的浪漫想象,带领读者探寻希腊神话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追求和美学思想,品味希腊神话艺术的魅力。
迪耶·萨迪奇、奇普·基德、伊恩·卢纳著,白麦克译的《索尼设计塑造现代(精)》是一本被索粉顶礼膜拜并誉为“刷信仰”的书。索尼,这个来自日本的世界电子巨头,曾经消费电子领域的霸主,便携性数码产品的开创者和先导者。它曾像今天的苹果一样,该行业甚至整个工业设计的风向标。本书再现索尼从创立初期至今70年间所创造出的经典产品设计,以及对优选文化产生的影响。书中收录Walkman、Handycam、PlayStation等经典消费类电子产品并深入探讨索尼在这些产品上所作出的努力。 本书简单追溯索尼创建史、设计师访谈,并以短篇漫画的形式描述索尼初期的创业轶事。产品设计选集收录索尼全盛时期很很好、不错工业设计作品,并对展示产品的特点和设计作了简单介绍。精装大度16开全彩色印刷,125款“改为天下先”象征很好科技的电子产品,280页450幅高清图片,
1.文字很轻松,可读性强,读起来没压力,接近年轻人的口味; 2.知识很丰富,大量关于西方主要的教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品的图片,能了解很多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3.黑白图片视角独特,效果强烈。 其实艺术距离大众的生活并不遥远,让貌似深不可测的艺术世界,就这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本在英国的旅行见闻,图文并茂,用轻松地语言向读者展现西方艺术。介绍英国的各种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建筑和西方艺术史上的作品,让艺术与大众沟通。
在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傅雷先生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波提切利的姿态、伦勃朗的光影、鲁本斯的色彩、委拉斯凯兹的肖像画,在其笔下形成了强烈、曼妙、妩媚、古典、庄严等多种色调和情貌,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艺术总是相通的,艺术也是流动的,美不仅会跨越边际,也能递进层层,永不浮于易于流逝的表面,也不给人徒增复杂的幽思,只在自然的情状下显示出征服的权力与气度。美就在这里,它为人们带来了壮丽、欢愉与宴飨,而人们与艺术一起去愉悦、去通透、去畅怀的心,已是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感和耐人寻味的生命课题。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博览》由王静怡编著,本书目的在于以通俗简明、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在您面前,使这一优秀文化成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您打开一扇世界文化之窗,开阔文化视野,培养多元文化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客观地认识我们自己,进一步促进“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的文化建设。
作为巴黎最古老、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是巴黎诸多博物馆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从11世纪修建的防御性城堡,到古典主义风格的法国皇宫,再到面向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开放的博物馆,卢浮宫伴随着身旁静静流淌的塞纳河,
凯瑟琳·英格拉姆文,王彦超译,安德鲁·雷伊图的《寻找沃霍尔(精)》以沃霍尔为引子,采用寻找与发现的形式,将与艺术有关的信息隐藏在12个 场景之中,这些场景包括54俱乐部、弗里达·卡罗在现代艺术美术馆回顾展开幕式、“帅鲍勃”的艺术场景等。 安迪·沃霍尔在每个场景中都出现,读者要做的是在这十二幅场景中将他寻找出来。 有趣的是,场景中除了沃霍尔还有很多其他名人、名作。翻到本书的 ,欣赏(也试着指出 多的)这些场景中的杰出艺术家们,了解这些艺术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
本书以黄道十二星座为重点线索,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一生为核心,讲述希腊神话中有关星座传说的故事由来,并赏析表现故事的经典西方艺术作品。作为神王宙斯与凡人公主阿尔克墨涅之子,赫拉克勒斯神勇无比,完成了十
凯瑟琳·英格拉姆文,王彦超译,安德鲁·雷伊图的《寻找沃霍尔(精)》以沃霍尔为引子,采用寻找与发现的形式,将与艺术有关的信息隐藏在12个 场景之中,这些场景包括54俱乐部、弗里达·卡罗在现代艺术美术馆回顾展开幕式、“帅鲍勃”的艺术场景等。 安迪·沃霍尔在每个场景中都出现,读者要做的是在这十二幅场景中将他寻找出来。 有趣的是,场景中除了沃霍尔还有很多其他名人、名作。翻到本书的 ,欣赏(也试着指出 多的)这些场景中的杰出艺术家们,了解这些艺术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
卢浮宫是一座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藏品超过3.5万件,绘画超过7500幅,规模之大无与伦比的艺术殿堂。当你次来到卢浮宫,要怎样才能领略她的美妙?浩如烟海的艺术瑰宝,哪些不容错过?本书《初见卢浮宫》是一本极佳的导览手册,让你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参观,也能不留遗憾。艺术史作家中野京子,以学者之心、匠人之笔,严选出17幅不容错过的卢浮宫馆藏名画珍品,并详细标注参观地图,带你领略卢浮宫馆藏画作的艺术魅力,让你真正不虚此行。全书共17章,在每一章节中,除了将精心选择的一幅卢浮宫馆藏画作详加解读之外,作者还会将画作延伸到相关作品的比较、画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将画布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艺术史的精彩旅程。大量高清珍藏名画图片,详细地图导览,仿佛置身于卢浮宫,与中野京子一起,与艺术珍
凯瑟琳·英格拉姆文,王彦超译,安德鲁·雷伊图的《寻找沃霍尔(精)》以沃霍尔为引子,采用寻找与发现的形式,将与艺术有关的信息隐藏在12个 场景之中,这些场景包括54俱乐部、弗里达·卡罗在现代艺术美术馆回顾展开幕式、“帅鲍勃”的艺术场景等。 安迪·沃霍尔在每个场景中都出现,读者要做的是在这十二幅场景中将他寻找出来。 有趣的是,场景中除了沃霍尔还有很多其他名人、名作。翻到本书的 ,欣赏(也试着指出 多的)这些场景中的杰出艺术家们,了解这些艺术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
本书主要着眼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绘画藏品,并从2300余幅藏品中精选50幅绘画珍品,除了对画作本身进行了解读,并对不同画派的特色,还有艺术家的生平都做了比较充分的阐述,涵盖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各个
作为巴黎最古老、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是巴黎诸多博物馆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从11世纪修建的防御性城堡,到古典主义风格的法国皇宫,再到面向全世界艺术爱好者开放的博物馆,卢浮宫伴随着身旁静静流淌的塞纳河,
本书主要着眼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绘画藏品,并从2300余幅藏品中精选50幅绘画珍品,除了对画作本身进行了解读,并对不同画派的特色,还有艺术家的生平都做了比较充分的阐述,涵盖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等各个
凯瑟琳·英格拉姆文,王彦超译,安德鲁·雷伊图的《寻找沃霍尔(精)》以沃霍尔为引子,采用寻找与发现的形式,将与艺术有关的信息隐藏在12个 场景之中,这些场景包括54俱乐部、弗里达·卡罗在现代艺术美术馆回顾展开幕式、“帅鲍勃”的艺术场景等。 安迪·沃霍尔在每个场景中都出现,读者要做的是在这十二幅场景中将他寻找出来。 有趣的是,场景中除了沃霍尔还有很多其他名人、名作。翻到本书的 ,欣赏(也试着指出 多的)这些场景中的杰出艺术家们,了解这些艺术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事件。
卢浮宫是一座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藏品超过3.5万件,绘画超过7500幅,规模之大无与伦比的艺术殿堂。当你次来到卢浮宫,要怎样才能领略她的美妙?浩如烟海的艺术瑰宝,哪些不容错过?本书《初见卢浮宫》是一本的导览手册,让你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参观,也能不留遗憾。艺术史作家中野京子,以学者之心、匠人之笔,严选出17幅不容错过的卢浮宫馆藏名画珍品,并详细标注参观地图,带你领略卢浮宫馆藏画作的艺术魅力,让你真正不虚此行。 全书共17章,在每一章节中,除了将精心选择的一幅卢浮宫馆藏画作详加解读之外,作者还会将画作延伸到相关作品的比较、画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将画布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段艺术史的精彩旅程。 大量高清珍藏名画图片,详细地图导览,仿佛置身于卢浮宫,与中野京子一起,与艺术珍品
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相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出现在互联网、电影、电视、视觉艺术、建筑、政治等诸多领域。本书以当代视觉文化为实例,以德勒兹思想的三个追问:“块茎是什么”“生成是什么”“绵延是什么”为框架,进行原创性分析。书中以电子游戏《吃豆人》《毁灭战士》为例,证明了块茎和想想性思维可以相互作用。从“生成(becoming)”出发去研究保罗??克利的艺术作品,从“感受(affect)”出发去研究纪念碑。以美国独立电影《神秘肌肤》为例,来说明“少数电影”如何占据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体系,然后从内部改变它。以电影《入侵脑细胞》例证了当代电影中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交互的一般方式。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以实用著称,全书用德勒兹的思想观点来思考当下艺术的方式,给艺术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思考模式,正如德勒兹所说:“
查理德·迪本科恩(1922—1993)和弗兰克·洛布德尔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家。迪本科恩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海岸“海湾画派”的核心画家。后来以的《海洋公园》系列抽象作品名声远扬。洛布德尔的独特的具有超现实的“生物符号”的抽象作品让他声名鹊起。
想要将卢浮宫美术馆的魅力展现给世人是很困难的。它所涉及的领域广、时代跨度大,既有来自古代东方、埃及的藏品,也有19世纪时期柯罗的作品。展品从壁画到各式装饰品,可以说是无所不有,异彩纷呈,让人无处着手。本书包含的画作范围最为广泛,并且是按照的展览顺序进行解说,读者能够通过这种诙谐的规的解说感受卢浮宫的魅力。
《伦勃朗的企业》放弃了传统艺术史以形式或风格分析为宗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伦勃朗作品的绘制方法、创作模式、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和市场运营这四个方面重新考察了其作品从创作到生产的全过程。在阿尔珀斯教授看来,伦勃朗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艺术品制作和营销的典型范例,他不仅是一位绘画天才,更是一位“画架上的经济学家”。这位绘画大师通过教学和工作室运营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渗透进工作室出产的每一幅作品,并通过市场营销在18世纪荷兰新兴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确立了自己的绘画。借助这种艺术生产模式,伦勃朗成功地摆脱了原有的贵族赞助体制,并重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