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上海博物馆是我国综合类博物馆,其中书画是其重要藏品,也是其特色之一,该馆藏有许多历代中国书画家的艺术珍品,有得甚至为海内外孤品,是研究书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收藏单位,该馆还有诸多研究书画的专家,出版了许多关于此类的学术书籍,是具有极高的性和学术性的单位。
《中国画技法丛书》丛书是普及型的技法读物。每一册,以一个题材为主,解析一种技法,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成若干个教程,循序渐进,使初学者一步一步地熟悉技法、掌握技法,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更高境界。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是城有所建树的名画家,他们从事创作,对教育也颇有心得,以他们的经验和富于表现力的技法演示以及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安排,读者会从中受益的。本册为《工笔山水画法》(2)。
《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陆抑非白描工笔重彩》是以白描为主的画集,同时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陆抑非白描工笔重彩》的作者在花鸟画写生方面下了许多工夫,经过精心整理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的花鸟白描作品,丰富充实。
中国画家在很久以前就把“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称为“四君子”,奉为君子美德的象征。例如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既可以描绘四季的变化,又把文人画家们的情感寄托在“四君子”中,同时也是朋友、文人间交流的手段。菊花在严寒即将到来的深秋开放出独具香韵的花朵,作为象征长寿和高节的植物,菊花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墨菊中,凝聚着画家高尚而质朴的精神。在学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特别是水墨画的初学者,一般认为从“四君子”入门是的。用竹学习直线的配置和组合,用兰学习曲线的构成。学画梅花可以联系到其它树枝和树干的画法,学画菊花和叶的构成就可以画各种各样的花草了。通过画“四君子”我们可以体会和掌握笔的使用方法和运笔的方法,就是说把用笔的基础学到手的同时,也就对中国绘画的根本是墨及墨的浓谈变化
中国绘画讲究师承和传统的延续,千余年来一直是这样。与传统的对话、与先师的学习往往成了中国画家的必修课。跳跃式的师承和传统延续也叠加了中国绘画的精度和厚度。这里谈到的丁世弼,是一位借古开今的传统型画家。 在丁世弼的水墨仕女人物画中,较多的表现江南小景,以历史人物作为主体,配有小船、杨柳、桃花、修竹、芭蕉、溪流、篱笆、庭院等。墨彩酣畅淋漓,用色大胆,随意点染;画风质朴醇厚,构图严谨饱满,有浓厚的江南婉约情韵。他将深厚的传统笔墨与时代气息紧密结合,使画面既有生活的气息,亦有时代的声音,更有远古的回响。诚然,丁世弼的中国人物画还处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件件作品都值得称道,然而,这位年近古稀、饱经风霜的老者,对艺术极其执著,为免去俗事的干扰和赢得更多的时间从事中国画创作,而独居一室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水墨画的所谓“特殊技法”虽然有别于传统技法。可是又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书画工具、材料和载体。李兴编著的《水墨画特殊技法》以丰富的理论与范画向凑者介绍了中国画的特殊技法。全书形而下的经验阐释与形而上的理论思辨相结合,又注重深层规律的揭示。全书分为六章:水墨画基础、水墨画笔墨技法、纸的肌理技法、特殊材料的使用、特殊工具的使用、自然风光的表现等。本书解说详尽,步骤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可供美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吉瑞森》作者画面语言的表现似乎都是“轻装上阵”,在潇洒酣畅的笔、线、点、画,以及墨与色的时间痕迹中显现一种叙述的快感。在他的笔下,没有古人沉重的阴影,有的只是水墨与纸张交融时的节奏这种节奏渗透在画面的空间中,一点点、一点点地扩散出某种跳动的情绪。但,这种跳动并没有让他的画面流于浅薄。他的画面空间仍然丰厚,围绕着生命的丰饶而丰富。前景的明媚与淡墨罩染下的阴郁,虽然有些突兀,但却恰好彰显了一种外溢的厚实与丰富。并且,更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丰富与厚实的视觉感受之中,暗含的是吉瑞森对造型的准确把握抑或是他对写生对象的敏感把握对表现对象“块”与“而”的敏感、对物象“质地”的敏锐,以及对世间花弓形体特征细腻的选择与概括,使得他画面中的西南植物成为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