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怀素生活在中国历为繁荣昌盛的唐代一时任永州刺史的王邕,对治下的这位青年僧人书家倍加称许,欣然与之交游,自谓:“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同时,他还将怀素狂草书法艺术推介给来零陵旅游的大诗人李白(干元二年)、被贬为昭州平乐尉途经零陵(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吏部尚书韦陟、干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尸参军的膳部员外郎卢象、与王邕颇多交往的“郡守王公”窦翼、大历元年至三年间“主运湖南”的湖南留侯戴叔伦等当时一大批名望甚高的文人,又亲自与怀素“同舟北上”……可以想见怀素在当时所获得的尊重,并由此而得以留芳。 怀素圆寂一千多年后,永州地方有识之士仰怀素“狂来轻世界,醉襄得真如”的狂单线条语言和“骤雨旋风,变幻无穷”的狂放意境,遍搜怀素遗迹,将其
《景君铭》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东汉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八月立。碑在山东济宁。隶书。碑阳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阴四列,除第四列为二行外,其余各列为十八行;末纪文二长行,行四十二字。额阳文篆书二行十二字。 《景君铭》书法气势磅礴,多有篆箝笔意,且字形竖长,为汉碑中之罕见者。明王世贞评其书:“隶法故自古雅”。康有为《广芸舟双楫》云:“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