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
本书是“北京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使得书法的新思维能够推广到民间,成为大众的思想,进而能够在国际书法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新世纪影响他国书法的新理念。全书共分5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再现与表现、论用笔与结字、章法与布白、风格与流派及书家与书作。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书法艺术概论”理应包括关于书法艺术的五、六个基本的系列范畴,即作者在本书中的五章:一、再现与表现:书法的美学本质;二、用笔与结字:书法技术与技巧的历史属性;三、章法与布自:书法创作的视觉性特征;四、风格与流派:书法的艺术个性化原则;五、书家与书作:书法创作主体与作品的关系。作者还设计了一章,即创作与审美:书法艺术生态环境。可惜还来不及写出来,作者认为这也很重要,有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帖学十讲》详细介绍了帖这种文字的起源、释名、分类、功用、沿革、赏评的情形。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书法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既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又因其浓郁的东方情调而成为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解放以来,百废俱兴,文化事业百花齐放,书法艺术的繁荣也到了一新的阶段,涌现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书写全权,如新魏碑体等。同时汉字快写也开始受重视。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书法家、文字学家致力于研究汉字快写的问题。由于此事关系着成万上亿人提高书写速度的问题,因此,现代汉字快写法便应运而生。
中国文字,首重认认,次重书写。然历观自古迄今各家字体,浩如烟海,即就正,草,篆类言之亦各不同。凡历朝有名书白家,无虑千百人。凡自成一家者、咸人各一阻,如颜,柳、欧、苏、黄,米、董、赵各家之书法,都各有专长,笔緻不同,精神迥里,足以代表其个性。各人之点划与结构,使后世一望而知出于某某人之手笔,斯为中国文字上不可磨灭之精神。
《经典名帖大家临》系列精选了中国历代书法大家最有影响的墨迹名帖,邀请全国特别是在书法教学方面颇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从各自不同的艺术角度进行临摹和创作,以便广大读者在学习古代书法经典时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本套丛帖视角独特、新颖、作品色彩还原逼真,并附有作者的临摹创作随想。其活页式的装订形式既方便读者学习和临摹,又能用于展示与欣赏。
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毛泽东诗词三十九首草书帖》由徐之谦先生用草书书写。徐之谦先生为近代书法名家,其楷书工整俊逸,草书严谨流畅,是书法爱好者进行草书学习的较佳范本。草书下面皆附以简体楷书,有的将繁体字也一并附上。自一九七七年付梓以来,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宋代到仁宗庆历以下,一批各具特色的书家相继出现,最有名的有“苏、黄、米、蔡”家。这里“蔡”是谁,至今说法不一。或说是蔡襄,襄当然是大家,书法成就是很高的。欧阳修在其《试笔》中谈到,自苏子美死后,“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足见他的书法非同寻常。然若是他,“蔡”当排在苏轼前。或说是蔡京。
本书从启功《论书绝句》中遴选了最能代表先生论书观点的代表诗作三十五首、《论书札记》(全篇)及《书法入门二讲》(全文),并从四个方面撰写了数万言的“导读”。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书法与文化十讲》内容共分为十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分成了“书法滥觞与先秦人性”“书法建构与秦人价值”“书法形成与两汉人生”“书法成熟与魏晋人品”“书法交点与六朝人文”“书法出新与隋唐人情”“书法尚意与两宋人格”“书法复古与元代人伦”“书法中衰与明代人心”以及“书法纷呈与清代人道”共十讲。在内容上,从历史文化脉络入手,阐述了书法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中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感受,阐释了古代知识分子心灵影响与书法风格的演变因素,加深了对书法时代特征的文化理解,培养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的认识,引导读者将笔情墨意的艺术领悟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帖学十讲》详细介绍了帖这种文字的起源、释名、分类、功用、沿革、赏评的情形。
《中国书法名家讲座:扇面十讲》讲解了有关扇面的十个问题,包括书画扇的文人化情愫、书画扇的两大形制、团扇的书写体式、扇面书写的共性规律、扇面书写的文具使用等。
李建中,北宋书家。字得中,其先京兆人。官至司卦员外郎中。尝为殿中丞,掌西京留司御史,至今人称本四西台。居洛中,以林泉自娱,善篆籀草隶及八分书,于真行尤精。其最为的墨迹为《土纯母帖》,人称观其字体,初效王羲之,而气格不减徐浩。当时士大夫得其书,莫不珍藏以为楷法。 他的作品造型颀长,用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关钮,取法以欧阳询的《张翰贴》为主,帮其书简静古淡,颇有唐贤遗风。就像明吴宽所说的:“西台书深厚温润,有盛德若愚之象。”李建中作吕的特点就是一眼看去似乎貌不惊人,没有那种夸张、欹侧的表现,似乎在追求一种静谧的氛围,纸面上透出的是那种淡淡的学者气息,大家手笔往往如此,在平易古淡的方式中透露出一种追求和美学理想。他作品的格调是相当高明的,不逊色于一些唐代名家。他不刻意求法,但在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