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本书体现了沃兴华先生近年来在米芾书法研究这一专题上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章:*章概述米芾其人其书,第二至四章分别为米芾书论、书风以及具体作品的专题研究,第五章则是关于米芾作品临习的经验指导。每一章相对独立,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则层层递进。全书展现了作者对米芾其人其书持续的、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在师法米芾的基础上,亦倾注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意识,发掘米芾其人其书在今天的价值。
《草书技法详解 孙过庭 书谱 释》 是一本草书技法书,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将书谱中的笔法、结构进行分析介绍,适用于书法入门读者和书法爱好者。书稿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是对书法的工具和材料作介绍,对笔墨纸砚的选择、特点展开对比讲解,因针对初学者,他们接触书法往往会迷茫,熟悉工具的使用场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二部分提出了草书临习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结构、笔法、空间、线条,并分章节对其进行了一一讲解。第三部分则对草书创作当中一些要点展开介绍,对条幅、中堂、对联、斗方、扇面、条屏等多种形式的草书创作种类有详细地分析介绍。
《九成宫碑》(作者徐方震)是 经典诗词集字创作 系列之一,收录了《夏日绝句》、《静夜思》、《弹琴》、《梅花》、《独坐敬亭山》、《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鹿柴》、《洛桥》、《小池》、《春近四绝句》、《跋杨凝式帖后》、《冬夜读书示子聿》、《庐山瀑布》、等作品。
陈振濂著的《书法美学(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系统地阐述了书法美学的基本原理、形式法则,并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研究,见解独到,引人入胜,能帮助读者对书法美的存在、价值以及书法与生活的关系、所拥有的文化含义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王铎尺牍》为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中的一本,收录了王铎的部分代表性作品,并附释文及综述文章、后人评论。我们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这更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博雅经典:书谱》重在论文,以阐述《博雅经典:书谱》奥赜为旨,对孙氏书法艺术成就不作过多分析,书中所附《书谱》原文妙迹俱在,无须再置一喙,仅于书中讨论有关行笔 迟速 以及 兼通 精熟 等问题时,适当引用《博雅经典:书谱》墨迹以阐释孙氏相关理论。 孙过庭编著的《书谱/博雅经典》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书谱/博雅经典》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翻译,并配以相关图片,孙过庭《书谱》墨本亦附每节后。《书谱/博雅经典》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中国书法发展史》从*章 文字起源 到第四章 清代书法诠释的独特性 ,每一朝代都点出其时代发展特征:比如殷商甲骨文是 空间构筑 、两汉时期是 庶民化 、三国时期是 审美自觉 、南北朝是 碑 与 帖 、元代是 复古 、清代是 诠释 。 本书立足于书法发展史作为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对书法史研究中的主要课题,即书法发展的总体脉络、断代、书法、风格、审美思想、思潮、流派、书家、作品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力求为学生提示出一个较完整的书法史体系,以便学生掌握书法学中史学一系的基础知识。
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本书是朱天曙先生多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一对一答初学者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普及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引导点拨读者在学习书法、欣赏名作的同时,领略中国艺术蕴涵的文化精神。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讲解书法入门常识,从笔、墨、碑、帖、用笔等基本概念入手,帮助初学者选择工具、从临摹入手学习书法。 中编以丰富的例子详释各种不同书体的流派演变、经典范本与临习要诀,精选篆、隶、行、楷、草各体的代表名帖,指导读者领略它们各自的形态美与精神风貌。 下编探讨书法的艺术审美,梳理历代书法理论,阐释书法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内在一致性。作者还从自身出发,分享了多年创作研究的心得体会,纵横贯通了当代创作、个体经验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东坡题跋》是宋朝苏轼的题跋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宗旨,即崇尚自然、不事雕琢;冲淡简远,高雅绝俗。题跋在写法上随兴而发、妙趣横生,也见出东坡自身的人格和风格。本书以更详尽的注释,增加了阅读原典的趣味性。
《书法美学与批评十六将》是岑真理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朱静中国书法原理、欣赏概论和当代书法评论的课程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得。 从书法美学原理、书法欣赏、书法批评三方面讲述了如何从书法美学角度欣赏、研究书法作品。 它的出版对推动当前书法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也希望它得出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得艺术蕴奥,以它为入门得向导,走向书法得专业水平
本书是卢甫圣先生*的书法史著作。不同于其他的同类型作品,本书不做一般意义上的史料铺陈和时间梳理,而是着重从三个维度揭示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一,从语意到语境,即从满足于揭示书法的抽象意义拓展为关注书法发展的语境,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阐发书法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二,从视野到视角,即不同于宏观地铺陈、告诉读者能够看到那些人和作品,更注重于揭示观察这些对象的视角与立场,具体的语境和视角将会带来对对象乃至整个书法史不同的解读。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基于具体语境,带有特定方法与视角的观察,可以捕捉在客观的历史资料背后,不同时期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问题和个人禀赋,所作出的流动、变化的、既体现规律又充满个性的精神性解读。全书分八个章节,十余万字,精选配图三百余张,涉及作品兼顾代表性与偶
沈培方编著的《启功讲授书法》系“大师私淑坊”丛书之一。“私淑”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书法一门,“私淑”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的沿革、兴衰,亲授和私淑这两种传习方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独具内蕴的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尊崇。这种尊崇一直延续到现代,以沈尹默等人的深入实践和理论发扬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白蕉的自我标榜宣示了“私淑”书学精神的现代延续。这期间,还有沙孟海、林散之、启功等一批现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他们在汲取前代营养时更不忘传统的脉络,或取碑刻金石之韵,或举回归帖学之旗,结合个人的性情和睿智,不仅在技艺上刻苦探索,更在学术理论上勤奋耕耘。其中尤以沈尹默成就为杰出,他早开始
《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古隶》系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之书法字帖。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 1974年先后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重要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帛书共计50多种,10多万字,字体大致可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特点是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
本书论述了书法构成中的三个层次,即点画中的形和势,结体中的笔势和体势,章法中的时间节奏和空间造形,并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米芾、徐渭、董其昌、王铎书法作品中对笔势与体势相统一的探索和表现,以及作者本人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对时间节奏与空间造形的追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作者认为书法创作的方法就是在笔法基础上的形势变化。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过年的重要习俗。 我社出版的"春联挥毫"系列,集名家名帖之字,成行气贯通之联。一家一帖集成一书,其内容又以类相从编排,不仅从形式到内容上有力地保证了全书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更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欣赏、临摹、创作之用。可以说,一编握手中,一切纳眼底,从书法的字体书体,到文字的各种情感表达,及隐藏其后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美好祈向,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书法艺术探索实践历程,阐述了形式构成的定义,分析了形式构成成为当代书法创新所带来的可能性,并从理论上探讨形式构成的创作方法,从实践上介绍具体的创作过程。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阐述形式构成创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那时苏轼因宋朝*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本书从书法与文字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关注古今文字,对古代碑刻、法书以及古籍善本等存在的文字问题,对隶变之后,文字孳乳演变导致字形裂变性发展,各种文字问题影响到当代书法创作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用字中存在的文字现象等,进行源流演变考证和归纳梳理分析,旨在呼吁当下书法创作者重新认识文字学之于书法的重要性。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章 字例略说 ,以八组相近字为例,对其字形、字音、字义的来源及演变做考辨研究,以正本清源,使之各司其职;第二章 书法与文字 ,以全国书法篆刻展的参评作品为切入点和主要考察对象,对当代书法创作中常见的异体、俗体、错别字、繁简字、俗讹字、偏旁移位、增繁与简省等文字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第三章 碑刻俗字考 ,以《干禄字书》《尊经阁记》等几件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作品为个
《宣和书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魏晋至赵宋书家一百九十七人,书帖一千三百四十四幅。《宣和书谱》于书法各体都作叙论,叙述其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叙论之后,以世代为序,系以历代书家小传及其代表作品。该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更使得此书在体制上似一部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通史。通过这部 通史 ,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因袭传承、书迹的流播演变、书风的时代迁移,后人都能一览无遗。因此,《宣和书谱》无论是对于研究我国北宋及其以前的书法发展和书帖流传,还是对于研究我国书法专科著录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宣和画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上自魏晋,下至北宋的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绘画六千三百九十六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