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 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 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本书收入罗复堪先生之著述《书法论略》《论书示门人六十首》两种,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其在书法领域的思考论见。《书法论略》一书,以“概说”始,勾勒文字书法之发展源流,寥寥数语,立意便高。其下数章分论“行书”“篆书”“汉隶”“章草”“草书”“楷书”,体例完善,内容详实。对所言之书体,不仅以精当语言述其来处,明其特征,亦拈出数种代表碑帖加以品评,指示学书之门径,供学书者参详。 附录《论书示门人六十首》,原载于《书谱》(1986年第二期、第三期),以诗歌的形式论学书方法、书法历史,及历代名家、名碑、名迹,清新可诵,亦常发洞见,可谓是诗歌版的书学小史。兹附录于书后,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
这本由启功、秦永龙著的《书法常识》详尽介绍了关于学习中国书法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从书法的执笔、用笔、结字、临帖,到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笔画写法和特点,各种书体的演变与发展等都有详实的介绍。
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干变万化,而法度仍备,其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等。 《论书帖》,暗花笺纸本,纵二八·五厘米,横四〇·五厘米,九行,共八十五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青云轩书画馆主编的《怀素论书帖》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书家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帖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擅长驾驭中锋,故能做到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骨气深稳,血肉丰润。
王家新编著的《白蕉讲授书法》系“大师私淑坊”丛书之一。“私淑”作为师承前贤、绍述学识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书法一门,“私淑”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的沿革、兴衰,亲授和私淑这两种传习方式,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了独具内蕴的传统,甚至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尊崇。这种尊崇一直延续到现代,以沈尹默等人的深入实践和理论发扬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以白蕉的自我标榜宣示了“私淑”书学精神的现代延续。这期间,还有沙孟海、林散之、启功等一批现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他们在汲取前代营养时更不忘传统的脉络,或取碑刻金石之韵,或举回归帖学之旗,结合个人的性情和睿智,不仅在技艺上刻苦探索,更在学术理论上勤奋耕耘。其中尤以沈尹默成就最为杰出,他最早开始
中国汉字有几万个,中国书法碑帖、字帖有几千种,就你喜爱的某一种书体而言,如何学写?从哪里人手练习?汉语里有两句同意思的成语叫“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意思是“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它事物”,“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我们想,这一道理用于学习书法中,同样适用,或许是一条捷径。所以,我们选了10本名帖,在这名帖中各选了100个有代表性的字,来分析基本笔画、偏旁部首,讲解结构特征,这就是“触类”、“举一”的做法,通过这些指导你练习,而达到“旁通”、“反三”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真正学习、掌握、做到了这“百字通”,就可以达到“字字通”的目的。
中国文字,首重认认,次重书写。然历观自古迄今各家字体,浩如烟海,即就正,草,篆类言之亦各不同。凡历朝有名书白家,无虑千百人。凡自成一家者、咸人各一阻,如颜,柳、欧、苏、黄,米、董、赵各家之书法,都各有专长,笔緻不同,精神迥里,足以代表其个性。各人之点划与结构,使后世一望而知出于某某人之手笔,斯为中国文字上不可磨灭之精神。
东坡诗曾云:“我虽不善书,晓书莫若我,若能知其意,尝谓不学可。”我不敢如此夸口,但论书也不免胆大妄为。当今论书者,老宿名家,真积力久,固多真知灼见,但胡说八道野狐禅,实亦不少。裨贩知识、矜炫收藏、描摹姿貌、形容点画、虚说风格、而修饰以掌故,便自以为可以论书;书学理论之内部理论问题,则毫无解析能力。我无此类毛病,所以也与书法界书论界不甚往来。吾学支离,但性慕独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里面,有些是别人不太能谈的题目,有些是大家不太愿意碰的话题,有些是独持异见,有些讨论书道史上的大关目大著作,有些则钩玄阐幽,更有些的创举。写时因机应缘,本无体系。读者看看或许也觉得没什么了不得。但即使仅仅如此,也不是容易的。
唐代的《雁塔圣教序》是书法 的碑刻作品, 能代表褚遂良楷书的风格。本书以《雁塔圣教序》中的字形为例,先详解了楷书中横、竖、撇、捺、折 、钩、点、提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然后介绍了由基本笔画演变出来的变化笔画,指导读者在实际书写中根据笔画的搭配、形状和位置等来灵活运用,再分析各种部首的写法和结构的处理,内容循序渐进,对楷书书法的练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选用历代经典碑帖海内外珍稀传世版本,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体经典碑帖,碑帖种类丰富,采用20开优质纸印刷,并附带碑帖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诸体皆胜。自汉末以来,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小楷日益成为了古代文人的日用书体,因其圆润、娟秀、挺拔的特点成为了历代正书的典范。《明·祝允明小楷精选(二)》集选历代小楷名家精品呈现,内文选用纯质纸四色印刷,书籍设计典雅精致,印刷精良。旨在让读者体味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实现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
《临池心解》为朱氏遗著,由其子朱运鸿等整理刊行。全书主要讨论研习书法之门径,多为作者学书心得,所谓“其言约,其义显,于八法体会极深,阐发极透。 《临池管见》亦为周氏遗著,乃其弟达权整理刊行,其书亦为多年临池经验之谈,且文字叙述极为细腻生动,读之使人颇受启发。
《博雅经典:书谱》重在论文,以阐述《博雅经典:书谱》奥赜为旨,对孙氏书法艺术成就不作过多分析,书中所附《书谱》原文妙迹俱在,无须再置一喙,仅于书中讨论有关行笔“迟速”以及“兼通”“精熟”等问题时,适当引用《博雅经典:书谱》墨迹以阐释孙氏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