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山阴道上》将出版增补版,其缘由有三:一是原著已经问世八年,原本就印敷不多,至今渐罄,读者祗能从网上售书店买二手书,所以出版社也需要考虑再版了。二是原著的黑白图版效果不甚佳,对於看惯了当下高清高仿原图印刷物的读者来说,实在是落後於时代了。书法艺术说到底还是视觉艺术,图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故此次在图版品质上做了很大的改进。三是时隔八年,原著上编中某些研究札记,如今已扩展成论文了。如《 兰亭序 真迹下落考》成论文《文献中所见的 兰亭序 》;《 临河叙 的“多出”文字是谁写的》成论文《 兰亭序 多出 临河叙 文字及其内容之考察》等等。这些年来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或札记,如《唐人书仪与王羲之尺牍之关系》等论文,《略说 平安帖 》《 大报帖 与 妹至帖 的并案考察》等札记。此外,还收录了一些旧文如《评徐先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书法传统与现代审美》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的书学文章集,本书分为“思想理念“展览评审”“散云论书”“临摹创作”四个部分,凝聚了张旭光先生30多年在书法教学、评审、创作上的成果。张旭光先生倡导“重读经典”,主张“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既古又新,走向未来”,提出了“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唤醒大草”等一些重要观点,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平实,实用性、指导性、思想性强,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参赛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集王圣教序碑》这个纪念性的作品,经过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演进,逐步蜕变成一个无可争议、可以代表王字书法 成就的经典之一。然而并不像人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集王圣教序碑》从问世的那天起就是一件王字的书法名品。这个过程与传为王羲之书迹的另一经典《兰亭序》的遭遇恰恰相反。本书的目标是按照《集王圣教序碑》生成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再现该碑由 经典到书法名典的道路。这会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在王羲之经典化的过程中,《集王圣教序碑》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罗丰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行世法书 石刻”《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以王羲之的名义”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 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
《日本书道史》是作者长期于中日两国讲授书法,并从事相关文化研究之成果。全书以30万字篇幅,对日本书法发展历程及相关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配以日本历代著名书家高清作品图80余幅,是追溯中日书法文化渊源,了解日本书法发展嬗变及中日书法交流的重要著作。同时,亦可为于更广阔视野中审视中国书法精神内核、风格流变、未来走向提供参考。
在书法目前,《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前者称为“小爨”后者称为“大爨”。《爨龙颜碑》书法雄强茂美,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外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像《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隶楷极则”。二爨书法笔刀道劲,像刀斧击凿而成,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变楷的重要文献。 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写和创作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从它们的用笔、结体、点画、横画、撇画、捺画、竖画、折画、章法及大小“二爨”之联系和比较;怎样临摹、欣赏大小“二爨”的一本技法精讲导学教程。较好的再现了作者祖辈留下的清末《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品像较好的三张高清拓片,是书法爱好者的不错范本,能极大的提高书法作者的艺术
《书法空间论》为白砥经典著作。该著以汉字造型观念与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融汇西方形式理念,对书法的空间构成(结字、布白、行气等)及其与作品呈现之关系进行了系统解析,是当代书法空间研究奠基之作,对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有重要启示。该著于2005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后学界争相购买,少量后一书难求。现由作者结合近十年创作与研究成果修订,增补了大量资料,提出了更新更完善的观点。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徐渭作书固然追求神韵,但他重视技巧,并以此作为支撑,也是十分显眼的。他总结自己学书的经验,撰著了《笔玄要旨》,论述执笔、运笔等书法技巧,内容具体而精微。在创作时,徐渭对传统技巧能精熟地把握,并有他自己的创意。在《白燕诗轴》中,其老辣多变的用笔,则令人拍案称绝。仅举捺法为例,此作捺画有17笔之多,却没有雷同者,特别是纵向或横向并列出现时,更是姿态各异,变化强烈。这有意无意之间一捺,无疑是《兰亭序》中“之”字的滥觞。此作品虽为行书(草字构法仅“上、下”二字),但率意而沉厚的用笔之中,妥帖地融入了草书的笔意,使奔放而凝练的线条兼备了绘画的意趣。可以断言,这是徐渭一件淋漓尽至地抒发了自己情感的书法精品。
《六朝书法》内含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辩”、六朝写经体--兼及“兰亭论辩”、魏碑体、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等五部分内容。
一本系统而有创见的书法理论著作,见解精辟,深入浅出。全书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书法艺术评论的标准以及书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书法不是简单的线条艺术,而是笔力和书势的艺术。
本书作者喻建十先生自幼从外祖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颂余学习书画,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公派赴日留学。他的游学经历使他的教学更加包容更加多样化。这是一本关于从视觉空间及形式构成的角度去解析书法字间行间关系的著作。本书建立在视觉心理学基础上,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书画形式美与形式法则 。本书通过全新的角度对书法中的结构做了直观的剖析,利用视觉心理学和视觉空间形式构成,对书法作品进行图形归纳,便于读者理解。
本书精选张旭光先生对当代书法创作思考的若干文章。作者在书法创作上倡导“重读经典”,主张“以现代审美意识开掘书法传统的现代洪流,使创作既从传统长河的源头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提出了“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等一些观点,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在石刻中要看到什么?古人留在石刻上的历史,我们注意到了么?曹植与曹丕之间,夺嫡的传闻是否属实?兰陵王是因何饮药含恨而亡?毒杀兰陵王的人是谁?他的墓志上有怎样的记载?原来房玄龄是官二代?年画中的门神秦叔宝,他家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书法时常临写的《石门铭》,到底记载着谁的事情?本书为王强教授多年来的有关石刻田野考察笔记的首次整理出版。作者走访河南、山东、河北、江苏、云南六省三十一地,以石刻原物为研究对象,对碑志及摩崖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文献与艺术价值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石刻中既包含《曹全碑》《爨宝子》《爨龙颜》《瘗鹤铭》《石门颂》《尹宙碑》《谢鲲墓志》等碑刻名品,又有《刘宝墓志》《秦爱墓志》《崔猷墓志》《贾思伯墓志》《傅树眼墓志》《李宪墓志》等较为稀见的墓志,总计涵盖40余方
。。。
《历代书论札记》是一本专注于中国历代书法经典理论论述的著作,本书内容将以两部分呈现,一是以作者的手抄的书法手稿方式,二是辅以简体中文文字版本方便大众读者阅读。在现代化数字时代的,书法艺术依旧为许多人所热爱,其魅力影响着书法爱好者、艺术家、学者本书从历代的书道、书画;书体;书家(历史上少为大众所知的);“二王”;唐宋;鉴赏;学书等几个方面,对书法艺术理论做出精彩分析、精炼叙述。可以说是一本现代书法作品与历代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