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一天下第 行书 ,但《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后不知所终,现在为人称道的是《虞摹兰亭序》、《褚摹兰亭序》和《冯摹兰亭序》三种摹本。 《虞摹兰亭序》,唐虞世南摹,纸本,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五十七点七厘米。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董其昌在题跋中称 似永兴(虞世南)所临 ,后世遂认定此卷为虞世南摹本。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 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十四行,排列较松,近石刻 定武本 。清代刻入 兰亭八柱 ,列为。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唐越州(今属浙江余姚)人,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道劲。 《褚摹兰亭序》,唐褚遂良摹,纸本,纵二十四厘米,横八十八点五厘米。卷中有米芇题诗,故亦称 米芾诗题本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唐杭州(今浙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行书因其灵活多变、法无定法,自汉代产生后,便很快超越其他书体为更多人所使用,历代大书法家无不以行书见长。为此,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四卷 行书卷,从历代大书法家的行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0件神品,如 天下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开创尚意书风典范的苏轼《寒食帖》,等等,并邀请10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王羲之的自然天成,颜真卿的天真率性,苏轼的写意理性,米芾的洒脱自如,黄庭坚的劲秀妍媚,赵孟頫的六体兼能,文徵明的儒雅端庄,董其昌的稳健精致,王铎的浓墨淋漓,傅山的跌宕多姿,尽现行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于字间的兼容并包与动静相生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楷书虽出现较晚,却是正式、规范、通行的书体。故现代人学习书法,大多从楷书入手。 中国书法之美 第三卷 楷书卷,从历代书法大家的楷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1件神品,如 正书之祖 《荐季直表》, 楷书典范 《黄庭经》, 小楷之宗 《洛神赋十三行》,等等,并邀请11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钟繇的幽深无际,王羲之的怡怿虚无,王献之的逸气纵横,欧阳询的险绝刻劲,虞世南的圆融遒逸,褚遂良的婉媚遒逸,颜真卿的刚正博大,柳公权的清刚骨立,赵孟頫的端庄典雅,文徵明的清新秀逸,何绍基的圆浑沉厚,尽现楷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方正平直、法度庄严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稿》内容简介:颜真卿(七○八-七八四-七○九-七八五) 唐代书家。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少孤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晚以篆意融入真书,字有金石气,独辟蹊径,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积习,.雄健豪放,后世书家多以为可与羲、献旧体抗衡。是继二王书法后的又高峰。《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与郭仆射书》。唐广德二年(七六四)十月,颜真卿与郭仆射之书稿。行草书。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千百九十三字。真迹北宋时在长安安师文家,曾摹刻上石,即关中本。原石今在陕西西安碑林,摹刻并妙,仅下真迹等。其书与晋王羲之《兰亭序》有双璧之誉。宋苏轼于安氏处见真迹:此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宋米
《赵孟頫汲黯传》小楷,纸本,朱丝栏,传由元代书家赵孟頫书写。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著录。书自【反不重邪】起,后缺十二行,由明代书家文徵明补写.明时藏于项元汴家,清同治年间归冯誉骥,后入裴景福壮陶阁。墨迹现存日本。赵孟頫(二一五四-!二三三》字子昂,晚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官至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为元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其行楷尤为著名,秀丽遒润世称赵体,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赵孟頫传世书迹真赝相杂,所谓媚俗流滑者皆是伪品。此《汲黯传》瑰丽挺拔,颇具晋唐风韵。文徵明在跋中写道【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子,又尝自题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 抄经 或 写经 。本书以陈洪绶所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由中可见其执笔中锋运行、回藏提按及顿挫绞衄。
汉字是中华民族万世一系、万方相认的本源文化依托,而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形式之一,被誉为 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法艺术逐渐形成和确立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书体,并产生了以 二王 及历代书法大家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是欣赏还是临习书法,都离不开这些经典,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书法之美系列以五种书体为面,以其产生的时代顺序为轴,精选了60件书法经典。它们或是各自书体的开宗立派之作,或将已有书体发扬光大,无论是技法水准还是艺术水准均为后世样板。同时,邀请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其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字间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写意之尤,是能纵灵抒情的书体。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五卷 草书卷,从陆机、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张旭、怀素等13位书法大家的草书作品中精选13件神品,无论是高古醇厚的章草、婉约轻快的今草,还是婉若游龙的狂草、动静兼修的行草,皆收录书中,图文并茂,一一展示。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尽现草书神品的点画之美、意韵之美及藏在其间的自由写意、浪漫灵动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隶书是一种承先启后的书体 它让汉字从象形符号演变为抽象线条,让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二卷 隶书卷,从汉代、唐代及清代的隶书碑帖法书中精选13件名品,如有 隶中之草 之称的《石门颂》, 汉隶之可师法者 《乙瑛碑》, 守古法而庄重严正 的《荐福寺碑》,具有 庙堂之气 的《虞仲翔祠碑》,等等。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石门颂》的高浑奇逸,《乙瑛碑》的气象雍容,《礼器碑》的清超遒劲 尽现隶书的波磔之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古朴庄重与雄放洒脱并存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篆书是古老的书体,是现代中国人了解上古社会文化,了解先民是如何在书写中一步步创立 美 的原则的活化石。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卷 篆书,从殷商至清代的篆书作品中精选出13件名品,如代表中国书法源头的殷商甲骨文, 晚清四大国宝 中的毛公鼎铭文和散氏盘铭文,见证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石鼓文,等等,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殷商甲骨文的质朴天然,毛公鼎铭文的雍穆浑朴,散氏盘铭文的率意散漫,中山王器铭文的精劲奇丽,楚金文的瑰丽烂漫,石鼓文的字画高古,峄山碑的沉稳淡泊,秦权量诏铭的随意天成,袁安碑与袁敞碑的舒展宽博,李阳冰的精劲圆畅,邓石如的雄奇朴厚,吴让之的翩翩多姿,赵之谦的妙趣横生。尽现篆书的曲线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字间的和谐自然、均衡有序的
《中国书法常识》主要包含一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对书法千年发展的简概,对书法艺术精神的阐发,对书法技法的详细解说,对自身学书经验的认真总结,以及对名家书论和碑帖的赏析。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文字、毛笔与书法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学习中国书法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法,还可以领略书法中蕴含的艺术精神。
王羲之,字逸少,王旷之子,王导之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十七帖》,草书。凡二十七帖,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字。因第一帖帖首是 十七 二字,故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其一也。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 按张氏所录与今刻本行字不同,因墨迹不传,无从校勘。摹刻甚多,以帖末
《泰山金刚经》,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于山东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的山谷溪床,是摩崖石刻巨制。石刻文字为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部分经文。书人历来未成定论,目前,学界一般被认为是北齐僧人所作。 《泰山金刚经》字径约40厘米至50厘米,介于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期的字体。用笔圆润浑厚,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宽阔,气势雄浑,被尊 大字鼻祖 和 榜书之宗 。《泰山金刚经》产生的原意是传承佛经,加之又是大型摩崖石刻,故而也以书法传达出 空 和 无 的意境。 《泰山金刚经》现存约960余字。本帖剪裱缩印本选自民国拓本(删除部分泐损严重的字),附赠 大千世界 整拓选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拓本。
《王羲之%26lt;丧乱帖%26gt;临习参考》由周萌著
这是一本由书画家、书法教授写给普通读者的书法欣赏入门书。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我们大可以一颗顽童的心在笔墨纸砚之间旅行。字体与文化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中国纸的“人情味”?中国书法如何影响了西方艺术家?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在哪里能亲眼看到的书法真迹?……作者李萧锟用他轻快而不失典雅的笔调,为你解读中国书法的妙处。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先是“历史篇”,它带我们从一篇甲骨追溯书法艺术的源头,重访的书法作品,快速理清几千年的书法史;其后是“运用篇”,谈谈文房四宝、手腕的运用、书写的“韵律”,切中要害地点拨初学者入门与进阶;然后是“旅游篇”,介绍各地的书法名胜,带我们前往名山大川,近距离欣赏书法真迹。 《中国书法之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带你徜徉于书法的灵动、秀逸、端庄与豪迈,用美的甘泉涤
此本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小楷《道德经》,有褚遂良跋的一个拓本。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隶书艺术》一书是隶书是孙敏四十余年学书之心得。全书通过总起、发展概述、技法分解、习书要点、欣赏举例和创作示范等几个章节来呈现隶书艺术的精髓。全书结构严谨,语言通俗精练,适合爱好者学书入门和普通读者欣赏之用。
于右任1927年前后即着手研究草书,1931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他借用历代草书名家艺术成果的结晶,将历代草书作了系统的整理,并以《千字文》为底本,确定“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反复甄别、筛选,撷取前人的精华,研究了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36年出版了《标准草书草圣千文》,成为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成果。并在以后不断修订、充实研究成果,数次修订再版,形成《标准草书》。在研究订定标准草书的数十年中,于右任还总结归纳出汉字简省约定俗成的符号,找出了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令人惊异的对应规律,这应该是于右任对汉字改革所做的贡献。 本书据1948年中华书局修订六版影印,适合书法爱好者研究、学习、临摹。
这是我国硬笔书法家庞中华先生书写的字帖。庞中华的硬笔书法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清新俊美、自成一派,被誉为“庞体”。字帖精选中国古典诗词中流传千古的宋词名篇,配以优美准确的译文,是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习字赏文二者兼顾的优选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顔勤禮碑》全稱《唐故祕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顔君神道碑》,顔真卿撰文並書丹。碑身(不計碑額與碑座)高一百七十五釐米,寬九十釐米,厚二十二釐米。碑文楷書,四面環刻,存書三面。碑陽十九行,碑陰二十行,行三十八字;左側五行,行三十七字。右側上半爲宋人刻『忽驚列岫曉來逼,朔雪洗盡烟嵐昏』十四字,下半爲民國宋伯魯題跋。碑石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顔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生於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平原太守、戶部侍郎、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等職,官至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顔平原、顔魯公。爲官以剛正忠貞、不附權貴、清操有節、直言敢諫著稱,後被發動叛亂的李希烈殺害。顔真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師,初學褚遂良,後
《古诗四帖》,草书,纸本,五色笺,纵二十九·五厘米,横一九五·二厘米,四十行,共一百八十八字。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两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此墨迹已成为张旭所传世的孤本。
靳永主编的《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介绍了,《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 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 ,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