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园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或称《颜惟贞家庙碑》。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唐建中元年(七八〇)立于长安颜氏家庙中。篆额三行六字“颜氏家庙之碑”。碑文四面环刻,碑高三百三十八厘米,宽一百七十六厘米。前后皆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宽四十厘米,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阴额有斋室小记,十行,共九字。原碑今存西安碑林。为颜真卿楷书代表作。 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清初精拓本,碑阴斋室小记系其它旧本补配,宋人题记二则亦旧拓本补人。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 原色全本影印。
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心手相应,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 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 为细微及 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 快乐。
《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是周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做的力作,此书一经出版,又风靡全国,不断重版,周氏书风又一次席卷全国书坛。
《乌程汉简萃编》为 2022 年出版的《乌程汉简》一书基础上,遴选书法较有代表性者 110 余件汇编而成(增补同地出土的木简两枚),通过实物原大、红外线放大的呈现方式,展现其珍贵的文献与史学价值的同时,也为广大书法学习者提供优质的简牍临习范本。 乌程汉简于 2009 年出土于浙江省湖州市旧时子城所在地,后经整理赖以保存的计有 350 余枚,现收藏于湖州博物馆。这是目前整理完毕的纪年简中时间跨度 长的一批汉简,内容以往来公文、行政事务及公私信牍为主,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领域,包含篆书、古隶、汉隶、章草、今草等多种书体、风格,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两汉时期珍贵的社会、历史信息:从史学的角度,反映出两汉时期湖州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证史补史;从古文献及古文字学的角度,可佐证释诂训字,填补古文献空白
......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本字典将颜真卿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拓本作品,因此是版本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孙过庭专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书谱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此文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孙过庭书谱/金印中国有名碑帖》编者孙宝文此次特将此作放大印出,愿得到读者认可。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本社推出《楷书 诗词》(普及本)。本书精选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由著名书法家卢中南书写,经典内容与书者的追思情怀融为一体。本书采用了双动画技术,除在书中附赠书法家的全书书写过程的示范光盘,又在每页设置,读者利用手机即可逐页观看书写的示范动画。此外,随书附赠以宣纸制成高仿书法单页——《沁园春雪》,供读者装裱画框或画轴。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物证,以唤起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次当我获悉王凤琦先生收藏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即将付梓出版,这种感觉来得尤为真切。 这批书法作品大多属名人诗抄,创作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即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文人墨客连唐诗宋词也不敢涉猎,只好去抄录伟大领袖的诗词,既解心愁,又可安全。而这恰好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特定时期创作的墨宝。 我们中华民族是书法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诗抄两字构成的独特词汇,就是一种融于血的传统,提起笔想到的就是诗。只是诗抄与近代以来大幅中堂类的书法不同,它是案头尺牍类的小品,比较精致和小巧。以小见大,以方寸尽显天地,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早先的书法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苦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都是
......
《米芾 蜀素帖》内容包括米芾自作的各体诗八首,故此帖又名《书诸体诗卷》或《拟古诗帖》。全卷依序为五言古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句《吴江垂虹亭作》一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林舍人》与《重九会郡楼》各一首,五言古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二首与七言古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用笔纵横挥洒,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一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痛快。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八),初名黻,字元章,襄阳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收藏家。曾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礼部别称南宫,故人称其为“米南宫”。米芾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时人又以“米颠”或“
本书结合藏品,对清代代表性翰林楹联屏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研究。其从作品出发,让人们重新认识馆阁体书法。此外,作者通过与多位翰林或其后辈的交往,对馆阁体书法之规矩、要点等进行阐释,并剖析馆阁体的流变、书风等;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对其真赝的辨别亦作论述,供书法收藏者借鉴。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的时间横跨清康熙至清末的近70幅翰林书法作品,不乏稀世之作,如罕见的同光四状元屏幅等,可谓研究馆阁体和清代书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来楚生(1903-1975)号然犀。书斋名然室。浙江萧山人。来楚生是继吴昌硕之后,在现当代印坛方面成就 为突出,但其篆刻艺术价值却是在其身后才渐显出来。来楚生书、画、印皆能,篆刻自出新意,开创了一代印风。印以肖形印方面的成就 为突出,其肖形印起步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早期的作品中还略有拘谨的味道,四十年代以后,渐趋于概括、高古一路。他的肖形印题材广泛,生肖、人像、花卉、草虫、故事,成语等,富有时代气息,本书为来楚生篆刻集,多数为肖形印。此书稿对了解来楚生篆刻特点、艺术价值以及生平事迹提供了具体而直观的材料,可以让读者细细品味学习。
王铎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卒于清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王铎擅长诗、文、书、画,于明熹宗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三月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王铎恪守古法,一生勤奋临池,经历了积累、沉淀和超越三个过程。青年时期,王铎主要师法二王、钟繇,能形神兼备。四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作品渐入佳境,如行书《题青山庄五律十首册》用笔清爽,字形雄壮。草书《赠子房公草书卷》字迹连绵潇洒,通篇参差错落,富有韵律美。五十岁之后,王铎的书法作品技法精湛,臻于妙境。他的草书作品《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草书卷》线条雄健,字形妙奇,如龙蛇盘绕,奔腾飞舞,一泻千里。特别是王铎五十八岁时所作草书《送郭一
黄自元书小楷内容有:《九成宫醴泉铭》《滕王阁序》《朱柏庐治家格言》。高云塍书小楷内容有:《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程伊川先生(程颐)四箴》《王阳明先生(王守仁)客座私祝》《王阳明先生谕俗》《王阳明先生教条龙场诸生》《魏陈思王(曹植)矫志诗》《曹植君子行》《杜工部(杜甫)后出塞诗》《杜甫元日示宗武》《岳武穆公(岳飞)满江红词》《文信国公(文天祥)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