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汲黯传》小楷,纸本,朱丝栏,传由元代书家赵孟頫书写。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著录。书自【反不重邪】起,后缺十二行,由明代书家文徵明补写.明时藏于项元汴家,清同治年间归冯誉骥,后入裴景福壮陶阁。墨迹现存日本。赵孟頫(二一五四-!二三三》字子昂,晚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官至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为元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其行楷尤为著名,秀丽遒润世称赵体,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赵孟頫传世书迹真赝相杂,所谓媚俗流滑者皆是伪品。此《汲黯传》瑰丽挺拔,颇具晋唐风韵。文徵明在跋中写道【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子,又尝自题
于右任为近代书法大家,被誉为 草圣 。 标准草书 为其忧患之创,旨在为人们节约书写时间,其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从古代诸家草书中对比选取例字,工程浩大,数年以成,并加以研究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出版以来,影响深远。本次再版的《标准草书》根据于右任《标准草书》第六次修订版整理再版,并有以下几点改进:一、 标准草书千字文 中草字示例同比例放大,方便临习;二、 凡例 示例 中草书例字根据原稿扫描放大,逐字精修;三、更大开本,便于阅读;四、现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徐利明先生作序推荐。
本书解析了楷书的点画、偏旁部首及结构的写法及其变化,并附上了历代书法理论中一些有影响的论述,供读者参考。本书依据《分部配合法》中列举的偏旁部首按照不同位置分为字头、字底、左偏旁、右偏旁五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适当扩充。由于本帖中字数有限,《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有些偏旁本帖中没有,因此,只解析了有的部分。《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偏旁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请读者明鉴。本书按照《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的结构归类遴选了例字,并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相应的论述附在了下边,以供参 考。《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所列举的结构归类有些与偏旁部分类似,因此,本书没有选取这些部分。本书所有例字均从原帖中放大选取。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传),墨迹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此帖原作现由叶公超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中,又称《皇帝阴符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此卷是否褚遂良真迹多有争论,但均认为此卷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卷用笔丰富,侧锋取势,行笔一波三折,点画的粗细轻重,极尽变化,具有一种特殊的灵活性和流动感,此卷章法纵成行,横成列,整齐中富于变化,兼具二王行书的活泼灵动,又有北碑的古拙凝重和汉隶的波磔舒展之美,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之一。
萩原朔太郎被誉为 日本近代诗之父 ,以前所未有的口语自由诗,打破旧制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局面。他的部诗集《吠月》,受到文豪森鸥外盛赞,一跃成为诗坛宠儿。他诗歌中充溢的寂寥感、阴郁和时而怪异的情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从《吠月》《青猫》《纯情小曲集》《冰岛》等萩原朔太郎的代表诗集中,精选百余首结集成册,为读者全面呈现这位天才诗人的诗歌与人生。
《中国碑帖名品:李阳冰三墳记》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苏轼(一〇三七 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三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名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及第,受欧阳修赏识。宋神宗时历仕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皆颇有政绩,爱民如子。晚年因党争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获赦北还,于途中病逝常州。高宗赠太师、孝宗追谥 文忠 。诗、文、书、画俱成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齐名,被后世推为 宋四家 之首。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倡导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
米芾是宋代书法家。早年名『黻』,四十一岁后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官。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为书画学博士。后至礼部员外郎。好洁成癖,多蓄奇石,人称『米颠』。其书宗晋法,以二王为归,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专享四面』,识者然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齐名,后世称为『宋四家』。 《新得紫金研帖》、《三昊帖》、《临沂使君帖》、《致伯充书》、《致彦和书》、《致希声书》、《张都大帖》、《论草书帖》、《值雨帖》、《清和帖》、《篮中帖》为米芾传世的有名墨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书写挥洒自如,风格鲜明,皆为佳构。《白熟帖》、《亭观帖》、《高邮帖》、《宠临帖》、《
朱耷(一六二六 一七〇五),原名朱统[上林下金](一说朱道朗),江西南昌人,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宗室,明朝灭亡,惧祸易名,故与世系名字不合。号人屋、雪个、个山、个山驴等,后号 八大山人 ,自谓: 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其落款以草书连缀,形似 哭之 笑之 。 朱耷生性孤介颖异,语辞诙谐,善于议论。常言谈娓娓不倦,倾倒四座。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弱冠时遇清军入关,国破父卒,遂佯装喑哑,遁匿于奉新山中,剃发为僧,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精通佛法,入座称为宗师,从学者有百余人。三十六岁时,于南昌城郊十五里处改建道院天宁观,更名为 青云圃 ,常住其中,亦佛亦道。五十三岁,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但朱耷心不愿就,焚毁禅服,逃回南昌,独身佯狂于市井之间。后被
《论书绝句》(注释本)收录启功先生历年来评论书法的七言绝句一百首。每首绝句后另有短评,纵论历代书法名家及书法名迹传本的优劣及真伪,辞简而意周,见解每有独到处。另加释文、评注,附印历代书法名迹以配诗,后附《论书随笔》和《论述札记》两篇。
米芾(一〇五一 一一〇七),早年名 黻 ,四十一岁后改署 芾 。字符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徙迁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后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宋代书画家。母为宋神宗赵顼乳娘,由是初蒙皇恩为校书郎,宣和时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后官至淮阳军知州,卒于任上。为文奇险,不蹈前轨。特妙翰墨,自成一家,得二王笔意,乃至乱真。嗜石爱砚,精于鉴裁,必得乃已,曾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为宋徽宗所宠。生性清癖,不随尘流,故仕途难伸,人称 米癫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作蔡京)合称为 宋四家 ,有《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宝晋英光集》等著作存世。 《研山铭》,纸本,手卷,行书,纵三十六厘米,横一百三十八厘米,凡十一行,三十九字。内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