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汲黯传》小楷,纸本,朱丝栏,传由元代书家赵孟頫书写。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著录。书自【反不重邪】起,后缺十二行,由明代书家文徵明补写.明时藏于项元汴家,清同治年间归冯誉骥,后入裴景福壮陶阁。墨迹现存日本。赵孟頫(二一五四-!二三三》字子昂,晚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官至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为元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兼工,其行楷尤为著名,秀丽遒润世称赵体,于后世影响极大。明王世贞评其书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之无敌】。赵孟頫传世书迹真赝相杂,所谓媚俗流滑者皆是伪品。此《汲黯传》瑰丽挺拔,颇具晋唐风韵。文徵明在跋中写道【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子,又尝自题
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一天下第 行书 ,但《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后不知所终,现在为人称道的是《虞摹兰亭序》、《褚摹兰亭序》和《冯摹兰亭序》三种摹本。 《虞摹兰亭序》,唐虞世南摹,纸本,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五十七点七厘米。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董其昌在题跋中称 似永兴(虞世南)所临 ,后世遂认定此卷为虞世南摹本。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 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十四行,排列较松,近石刻 定武本 。清代刻入 兰亭八柱 ,列为。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唐越州(今属浙江余姚)人,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道劲。 《褚摹兰亭序》,唐褚遂良摹,纸本,纵二十四厘米,横八十八点五厘米。卷中有米芇题诗,故亦称 米芾诗题本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唐杭州(今浙
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出于王徽之一族。他早年出家为僧,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永欣寺,整整住了三十年,人称永禅师。在寺中,智永深居简出,每日临摹王羲之的字,从未间断。他在屋内备了几只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笔头写秃后就取下丢进簏子里。后来破笔头积了十大簏,智永便在屋前筑冢埋笔,人称退笔冢,可见智永习书之刻苦。当时向智永求书者甚多,常常踏破门槛,于是智永用铁皮裹上门槛,称之为铁门槛。智永书名远扬,是我国历史上既承袭二王书风,又有自己风格的著名书法家。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留传千古的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于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王羲之,字逸少,王旷之子,王导之侄。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王羲之的书法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书家取法的源泉,被后世尊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十七帖》,草书。凡二十七帖,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字。因第一帖帖首是 十七 二字,故名。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其一也。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历来被奉为草书圭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 按张氏所录与今刻本行字不同,因墨迹不传,无从校勘。摹刻甚多,以帖末
鄢建强编著的这本《集魏碑书春联(张猛龙碑)》以魏碑书《张猛龙碑》为依托,精选脍炙人口、民间喜闻乐见的春联若干条,然后将墨迹字集成有趣的春联书法读物。同时,书中还编排有春联书法款式和春联集萃,供目标读者创作所需。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精彩纷呈,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青云轩书画馆编著的《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所选的中国历代书法墨迹,均为历代书法精品,大多曾深藏于内府,世人难得一窥真迹。 本书采用经折装的方式,以原大样书来呈现原貌,给读者以真迹感, 感受古代法帖的魅力。
字帖内容精选历代名家的诗词,多为全篇。全书分为楷书和行楷两部分,前半部分楷书配插图,后半部分行楷配经典名句赏析。
靳永主编的《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介绍了,《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 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 ,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