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 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 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蒐辑甚博”,“间附己说,亦极典雅”;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细
孙过庭专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书谱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此文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孙过庭书谱/金印中国有名碑帖》编者孙宝文此次特将此作放大印出,愿得到读者认可。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
《印林见闻录》是“台湾篆刻 人”王北岳关于篆刻见闻的文章集合,原文 早发表在 《艺坛》杂志上,每篇千字左右,二十余年共发表了三百余篇,多数文章配有印面、边款等插图。印章、掌故、见闻,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内容包括印人印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等。印人印事包括明清篆刻家作品、风格、轶事以及于右任、王壮为、曾绍杰等 书坛印坛的大家的作品、趣事。篆刻材料、篆刻工具、篆刻新法、辨伪鉴真等是作者实地考察、多方探讨后总结分享给篆刻同好的知识与经验,较有参考价值。
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动荡期。书写从日常实用向艺术递变的过渡时期,两汉时期碑刻繁荣发展,涌现出大量刻石,刻石的形制也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数量众多,风格多样。他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在书法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精选汉代经典刻石作品,囊括碑碣、摩崖、石经、题记等。所选汉代刻石从书法特征来看,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书中内容以图版为主要形式,并附释文和赏评,有助于对汉代刻石深层次地理解和学习。特别是对于院校书法专业系统学习和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物质性”所指并非仅是文房四宝,亦包括书写的形式、书体、版式、装饰、装帧等等,这需要研究者对实物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同时,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往往又淹没于“风格”的不断变化中。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研究书法史的一点心得,关注的焦点从书法风格逐渐扩及物质、书写、收藏、政治与社会,等等,试图探索书风形成背后原本就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并对传统书法史论述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些看法。通过对书法的物质性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对书法史多角度的研究和认识。 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
《耕砚问学—祝帅书法作品及文献》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祝帅先生 的书法作品集和论文集。主要是从中国书法的演化和文化的发展脉络等方面进行 一些理解和研究。 祝帅先生的书法论文在很多时候都是发人之所未想,从而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并获得一种学术上的进步。这就是这本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考诸近代以来,科技化进步导致我们对于文字的敏感性大不如从前,书法从必要的生活内容转换成艺术专业,在很多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包括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来说,也是如此。但只有真正的书法家才能体会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种文明发展的趋势的不同,乃至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于是有所思,于是有所著。其中奥妙只有仔细阅读本书才能理解一二吧?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物证,以唤起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次当我获悉王凤琦先生收藏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即将付梓出版,这种感觉来得尤为真切。 这批书法作品大多属名人诗抄,创作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即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文人墨客连唐诗宋词也不敢涉猎,只好去抄录伟大领袖的诗词,既解心愁,又可安全。而这恰好给今人留下了这些特定时期创作的墨宝。 我们中华民族是书法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诗抄两字构成的独特词汇,就是一种融于血的传统,提起笔想到的就是诗。只是诗抄与近代以来大幅中堂类的书法不同,它是案头尺牍类的小品,比较精致和小巧。以小见大,以方寸尽显天地,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早先的书法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苦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都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玄奘译本为。全文意思: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西铭》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原文作者张载,字子厚,宋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宋六儒之一。因他讲学关中,其学说被称为“关学”。张载,曾将《西铭》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将篇中的另一部分录于左侧,题为《砭愚》。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砭愚》改称为《东铭》,被视为张载的代表著作,儒学的经典文献,宣传弘扬“仁爱”。全文意思:在这个世界中,大家和睦相处,珍惜万物。尊老
本书是哈佛大学的经典教材,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语言版本。本书通过强调电子电路系统设计者所需的实用方法,即对电路的基本原理、经验准则以及大量实用电路设计技巧的全面总结,侧重探讨了电子学及其电路的设计原理与应用。它不仅涵盖了电子学通常研究的知识点,还补充了有关数字电子学中的大量较新应用及设计方面的要点内容。对高频放大器、射频通信调制电路设计、低功耗设计、带宽压缩以及信号的测量与处理等重要电路设计以及电子电路制作工艺设计方面的难点也做了通俗易懂的阐述。本书包含丰富的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实例和大量图表资料,内容全面且阐述透彻,是一本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电子学电路分析、设计及其应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