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的研究,在过去多围绕书法史展开,论述的重点亦多为书法的风格、品质、真伪等问题。本书却能抛开过去固有的研究的模式,而从书法的物质材料入手,如书写中所涉及的纸张、毛笔、书写环境等诸多因素,并以此与书家的个人风格相联系,对书法家个人风格的产生与演变均作出了恰当而令人信服的说明。本书为近年来书法史研究中的代表之作,其所涉及的议题包括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张瑞图等人,由书法物质性的角度对书法风格的重新认识,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主要讨论清代帖学、碑学的交替与金石学在广东的发展。作者对广东书坛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提出十八世纪在中国兴起碑学书风及金石学,与帖学支持者抗衡,表面上是书风剧变,实际却是上述一系列因素诱发的结果。第二部分是法帖版本学。对法帖版本的考述应属中国传统的学问,但近来随着书法逐渐退去其实用价值,对法帖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式微,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对弗利尔美术馆所藏《淳化阁帖》以及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等法帖作了细致的考证和论述。
本书是 工笔新经典系列 图书的第四辑,是继《人物画技法》《畅神秘境 陈林》《花鸟画技法》之后以工笔人物画为题材的精品技法图书。书稿内容以工笔画家李传真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为主体,既有整幅作品的呈现,还有局部细节图的设定,让读者能够看到细致入微的细节。书中除了画家的作品展示和丰富的绘画步骤和技法剖析外,还有其作品创作心路、创作感悟等丰富、真切、纯粹的信息深度解读作品。
中国书法界泰斗沈鹏先生体系完整的书法讲演集。共收录讲稿十九篇,另有两篇附录。为使作者的语气、神情、课堂氛围跃然纸上,令人有亲聆师授之感,促膝长谈之情,编者尊重其语言特色,尽量保留了漫谈式的表述。 《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从 书学 的概念讲起,讲想象力,讲自我的发现和肯定,讲诗歌与书法,讲书法相对文字内容而独立存在,讲 美 与 丑 ,谈古今、论中西,词锋雄健,汪洋恣肆。
本系列字帖三大特色,大大的提高学习书法的实用性。 *、 拟古 由于原创者哲人其萎,无法实作教学,个人只好越俎代庖,以「拟古」的精神忠实呈现原帖的风格,让古圣先贤的笔迹跃然纸上,提高学习的深度。 第二、 千字文 「千字文」为古代识字经典,以千字文为载体,不仅字字不重复,数量更高达一千字,有别于临习残碑断简时的字句重复,或字数过少的困境,充份提高学习广度。 第三、 双镜头拍摄 书写千字文时,采字字讲解,手把手将人带进创作者的思考天地。左边的镜头采45度斜拍,可清楚看到毛笔运行的轨迹;右边的镜头采垂直拍摄,可以了解字体的结构和粗细变化。再加上同步解说,历历在目如临现场一般。 本书的设计充份和时代接轨,以学习者为导向, 每本书都配合附上二维码 ,只要手机拿起来扫一扫,就可以从中选择 任何一页、
本系列字帖三大特色,大大的提高学习书法的实用性。 *、 拟古 由于原创者哲人其萎,无法实作教学,个人只好越俎代庖,以「拟古」的精神忠实呈现原帖的风格,让古圣先贤的笔迹跃然纸上,提高学习的深度。 第二、 千字文 「千字文」为古代识字经典,以千字文为载体,不仅字字不重复,数量更高达一千字,有别于临习残碑断简时的字句重复,或字数过少的困境,充份提高学习广度。 第三、 双镜头拍摄 书写千字文时,采字字讲解,手把手将人带进创作者的思考天地。左边的镜头采45度斜拍,可清楚看到毛笔运行的轨迹;右边的镜头采垂直拍摄,可以了解字体的结构和粗细变化。再加上同步解说,历历在目如临现场一般。 本书的设计充份和时代接轨,以学习者为导向, 每本书都配合附上二维码 ,只要手机拿起来扫一扫,就可以从中选择 任何一页、
《书法教学系列:篆书书写入门》主要内容包括:篆书概述、书写技法分析指导、识篆的途径与方法、名作欣赏等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必要、准确的知识,找到习篆入门的钥匙,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学习。
《中国书法大字典》系列丛书分为《中国篆书在字典》、《中国隶书大字典》、《中国隶书大字典》、《中国楷书大字典》、《中国行书在字典》和《中国草书大字典》五册。五册字典共收录常用单个汉字约六○○○个,书法单个汉字的总数约1○○○○○个。 本系列书法字典所收汉字上起商周金文,下至晚清著名书法名家,民国时期书法名家如于右任、李瑞清等亦酌情收录。日本、韩国等地书法家所书汉字不具备艺术典型性,故未予收录。 本系列书法字典所收历代书法单字均采自历代书法家传世墨迹或历代金石拓本的影印件,并对背景模糊不清的或残泐过甚者予以适当修复,以恢复原字神采,便于读者临写。 本系列书法字典所收历代书法单字均在字下注明出处,以便读者查阅。考虑到成本规模及读者的承受能力,书后未列出处名录。 本系
我国在明末清初之际,涌现出不少的书法家,概而言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以华亭董其昌和孟津王铎享名尤着,故有"南董北王"之称,历来公私收藏家对时代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即是片纸只字均视为珍贵文物,什袭藏之。故而王氏遗墨,赖以较多地流传下来。从书画艺术的角度而言,王铎的作品历来受到艺坛的称誉,乃实至名归。不仅在是如此,就是异域友邦,如日本、朝鲜半岛以及南洋诸国,均对之仰慕不已,信而有征。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历代名家书画,为数甚伙,其中王氏书法墨迹就有数量。过去曾零星刊出部分,未能满足中外各方的需求。今应北京荣宝斋出版社的倡议,将馆藏王氏真、行、草书各类真迹,汇编成册,就原件直接拍摄,编辑出版,以飨广大读者,用窥馆藏王氏墨迹之全貌。固然,我馆所藏,毕竟数量有限,但它的书体却较为齐全。尤其是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五大书体之一,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书体,也是最能体现书写者水平与风格的书体。 草书由于形体与结构所决定,其“书写”与“辨识”自然就相伴而生。草书在长期的形成、发展、延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别于汉字正写的特别的形体结构,这些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个人是不可随意变更的。因而,要学习草书就必须掌握这些有别于正写的草法。也因为草书的写法中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其间差别甚微,如何辨别这些形近这,也是草书书写者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试想,如果书写者自己都不知识这些形近字的区别,写出的草书又如何叫他人识得。 《草诀歌》传为王羲之所书,虽未见史料记载,但以书法的角度审视,确具王书风格,其书法水平历有定评。书法界评论其书法清丽俊雅,草法严谨,笔法工巧圆熟,笔势凌厉,虚实相生,抑扬
《田雪松 古今名句楷法精解》是田雪松先生经过十年精细打磨、亲自执笔编写的全新力作。本书收录书法创作中常用、常见的古今名句百余条,且词条均经过多次遴选,力求竭尽所能为广发书法爱好者提供内容全面、丰富的软笔楷书书写范本。本书为双色印刷,范字更清晰,且范字与田雪松先生手写原稿范字等大,完美还原田雪松先生墨迹;目录包含所有词条,方便读者迅速找到所需词句;所有词条的讲解要点均为田雪松先生亲自书写,且每个词条都配备有田雪松先生高清书写视频。 田雪松先生的书法端庄大方,技法精妙,法度严谨,气势开张,笔法清健遒劲,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为了继承传统,弘扬我国的书法艺术,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创作的需要,适应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少的特点,樊中岳先生在多年的书法篆刻创作、文字学研究的实践中,系统整理编写了这套《书法篆刻工具丛书》。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是指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金文系商周古文,年代久远,由于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当代书法篆刻家多有学习、借鉴及应用。我们参照已出版的金文资料,选编了这本金文书法字典。本字典共收录2427字,按照楷书笔画顺序排列,每个字头下显示对应的金文图片。因金文图片出自不同的青铜器,我们在书前将器名分为32组,并在书内每个图片下标注相应的器名序号,以方便读者阅读、学习和考证。可以说,《常用金文书法字典》选字起点高,法度好,艺术性强,非常实用。
中国书法界泰斗沈鹏先生体系完整的书法讲演集。共收录讲稿十九篇,另有两篇附录。为使作者的语气、神情、课堂氛围跃然纸上,令人有亲聆师授之感,促膝长谈之情,编者尊重其语言特色,尽量保留了漫谈式的表述。 《书内书外:沈鹏书法十九讲》从“书学”的概念讲起,讲想象力,讲自我的发现和肯定,讲诗歌与书法,讲书法相对文字内容而独立存在,讲“美”与“丑”,谈古今、论中西,词锋雄健,汪洋恣肆。
本书在编写时反原碑例字按字的笔法、部首、结构特点,加上米字格与九宫格的临写示意,便于学习者掌握字的特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的大小和部首、结构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位置,用通晓明了的行文对上述内容加以分解讲析,使学习书法的人除了能达到写一手好字的目的外,还可以付诸书法实践,进入书法创作。为了使广大书法爱好者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规范学习,做到笔法正确、结体匀称、字体美观,我们约请了有一定书法实践与书法成就的书法家编写了这套《名字名碑书法解析丛书》。 全书最后结合上述内容的理解、学习对书法创作的常用章法举例讲解,其宗旨是使初学王体行书的人从一开始就得到严格的用笔方法的训练,懂得结字规则,最后达到对书法创作章法的掌握。使初学者在书法练习中体会用笔原则,扎实地掌握用笔的基本功,直
《中国篆书大字典》是《中国书法大字典》系列丛书之一。五册字典共收录常用单个汉字约6000个,书法单个汉字的总数约10万个。 本系列书法字典所收汉字上起商周金文,下至晚清著名书法名家,民国时期书法名家如于右任、李瑞清等亦酌情收录。日本、韩国等地书法家所书汉字不具备艺术典型性,故未予收录。 本系列书法字典所收历代书法单字均采自历代书法家传世墨迹或历代金石拓本的影印件,并对背景模糊不清的或残泐过甚者予以适当修复,以恢复原字神采,便于读者临写。 本系列书法字典所收历代书法单字均在字下注明出处,以便读者查阅。考虑到成本规模及读者的承受能力,书后未列出处名录。 本系列书法字典在编排上保持中国传统书籍从右向左的排列翻阅方式,这种方式也更符合书法艺术本身的书写习惯。
《传世书法经典》(*辑)一共套装6册,分别为《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赵孟頫千字文》《颜真卿多宝塔碑》及《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其册别简介如下: 《王羲之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名好友在绍兴兰亭举行集会活动,众人饮酒赋诗,其乐融融。王羲之即兴挥毫写下《兰亭序》,记录时人雅集场景。其随意挥洒,无意间成就了 天下*行书 。《兰亭序》仅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却因天时地利人和,效果被挥发至极致,之后再难复制。正文中,以 之 字为例,序中有二十余 之 ,然而姿态各异,各有章法。《序》文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后世赞颂王羲之书法,溢美之词灿若星河。简而言之,一部《兰亭序》,便已封神,成为书法界楷模、乃至结界,历代书
王铎(一五九二年至一六五二年)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入清之后,王铎做了八年的官,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王铎的书法主要是从傅世法帖入手,从学习古人入手。王铎反复加以临习的古代法帖主要有《淳化阁帖》、《绍兴米帖》、《绛帖》、《潭帖》、《大观帖》、《宝晋齐法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