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书写规范美观的文字不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也往往可以在不经意中带给人们力和美的享受。中国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而依然光彩照人,主要就在于安兼具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功能。即使在硬笔书写及电脑使用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艺术仍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中国,甚至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能不能写一手好字,至今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文修养是否全面的尺度之一。所谓书法,即是用圆锥状毛笔书写包括篆、隶、正、行、草各种书体汉字的法则,也是一种讲究执笔、点画、运笔、结构、行次、章法、墨法、风格的传统造型艺术。通常要求执笔须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腕部松平,悬空发力;点画须中锋铺毫,笔笔送到;结构要笔画间和谐呼应;章法行次要错落有致,气息贯通,以及表现书者的审美情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和最为的一种书体。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趋,草如走(跑),趋,即走之意,走潇潇洒洒地走,悠悠闲闲地走,而行书字体正是在书写便利的同时具备了潇洒飘逸活泼多姿的特色,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两种,偏于楷书,称为行楷,偏于草书,称为行草。王羲之、李邕行书作品行楷居多,王献米、米芾的行书作品行草居多。 王羲之、王献之、李邕、米芾是历代公认的行书大家。他们的行书既有机同之处,又风张迥异,各有千秋。 五羲之、字逸少晋代人。其行书结体用笔均出于自然而又极尽变化确立了后世行书结体典范,后代行书大家无不取其道行之,本套丛书中羲之行书选用了《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碑虽为怀仁集王字,但却是羲之存世书迹的珍品,集中体现了王字行书的风范,是为行楷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羲之
《战国纵横家》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卒于汉开国后三十八年,《战国纵横家》帛书为西汉初期之物。此帛书在抄写时避汉高祖刘邦讳,以此所抄之年在公元前一九五年前后。 此帛书,质地为生丝细绢。用半幅抄写,全长一九二厘米,高二四厘,共三二五行,每行四十字左右,首尾基本完整。在墓中卷放在漆奁盒内,由于经水浸,有墨迹互印之痕。 这卷帛书,文字为古隶体,在研究秦汉之际的汉字隶变过程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首尾的笔迹不一样,显然是通过两位抄手书写而成的。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欣赏,两位书手的书风稍有不同,一个是雄毅刚劲,其字体狭长,用笔方圆并重,粗细不拘,顿挫有力,构形带有篆意,但笔道多融入隶书的笔意,其波、挑的笔法随处可见,转折处则棱角分明,显得刚柔相济,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