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生活在中国历为繁荣昌盛的唐代一时任永州刺史的王邕,对治下的这位青年僧人书家倍加称许,欣然与之交游,自谓:“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同时,他还将怀素狂草书法艺术推介给来零陵旅游的大诗人李白(干元二年)、被贬为昭州平乐尉途经零陵(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吏部尚书韦陟、干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尸参军的膳部员外郎卢象、与王邕颇多交往的“郡守王公”窦翼、大历元年至三年间“主运湖南”的湖南留侯戴叔伦等当时一大批名望甚高的文人,又亲自与怀素“同舟北上”……可以想见怀素在当时所获得的尊重,并由此而得以留芳。 怀素圆寂一千多年后,永州地方有识之士仰怀素“狂来轻世界,醉襄得真如”的狂单线条语言和“骤雨旋风,变幻无穷”的狂放意境,遍搜怀素遗迹,将其
《历代名家篆刻字典》是我社『历代名家书法字典』系列的延续产品。我社《历代名家楷书字典》《历代名家行书字典》《历代名家草书字典》《历代名家隶书字典》《历代名家篆书字典》出版以后,深受读者欢迎。本书共收字头三千余字,范字三万余条,详尽收录了甲骨文、金文、古玺、汉简、汉印、封泥、古钱、砖瓦、《说文》以及元、明、清、民国以来篆刻诸名家的范字。可谓是集古今,汇诸家,洋洋大观。翻阅此书,既可明篆刻之源流,探诸家风格之演变,又可供鉴赏,资创作。而且本书制作精良,价格低廉,是一部较为完备而实惠的工具书。为了方便读者查检,我们还精心编制了『部首索引』和『笔画查字表』,分别编排在本字典的首尾。本书编制了《部首索引》、《笔画查字表》。
本卷书写了《妙法莲华经》卷第三中的《授记品第六》和《化城喻品第七》。其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清末时散出之物,从清代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几经转藏,现珍藏于上海朵云轩。 此经卷,为茂经洞散出前之古装裱,直接用二○幅单层写经纸拼接成,卷首〔米帖〕内包有似芦苇杆样的植物茎杆,〔拖尾〕卷轴内包有黄扬木质之卷轴轩。每纸长度不一,长者大多为四五八毫米,短者仅八二毫米。整卷长七七三九毫米,其中引分长二○四毫米,写经部分长七四五三毫米,拖尾长八二毫米。写经部分之纸,厚而软,纤维细长,质坚实而有韧性,表面细腻、匀整、平滑,透光照看无帘纹,墨迹不透及纸背,色赭黄,当年染过黄蘖汁。经文字迹,墨色乌黑如漆。 经卷之写经部分饰淡墨乌丝栏,栏高二○一毫米,栏距一六毫米至二○毫米不等,每栏书写一行经文。卷首
本书首版于2001年,自2010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修订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截至今年3月,平装版第22次印刷,精装版5次印刷,加上此前几版及多个语种的海外版本,累计重印三十余次,印数逾二十万册,在书法理论类图书中创下了较高的销售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典藏版)》是 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典藏纪念版。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女士结合自己数十载书写经验对书法笔法的思考沉潜之作。书稿一大特点是文本叙述通俗易读,揭开传统书论晦涩术语之面纱,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以深入浅出的随笔体探讨了执笔法等书法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所配图片伴随作者思绪证史说“法”。书法爱好者可从中一探传统书写笔法之奥妙,大众读者亦可窥我国书画艺术之瑰宝。
科学的练字方法能使练字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目前很好的、的方法就是对照字帖进行临摹,学它的点画结构、运笔动作。历代许多书法家都主张把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一步。实践证明,只有经过系统的楷书练习,才能了解汉字笔画、结构的特点和要求,才能掌握汉字的组合规律,从而为练就一手流畅自然的行楷、行书、乃至行草打下坚实的基础。
抱持很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雍正御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书于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远师赵孟頫和董其昌,运笔流畅娴熟,宽辍自然,格调非凡,气势宏伟。
楷法,魏晋意在取其高韵。问津于唐,即须循规蹈矩,摹于写经,则终不免流于轻率。是故,学书首在问道明理,以期有所成就。若耽于工夫,实与馆阁不二,盖书之趣旨在本不同也。今之楷书宗唐贤者,极少个性及新意;学北碑者,难脱刻工影响;临写经者,多循丑拙一途。惟取法锺,纵然不佳,尚能挹其风雅,惜人多惑于形质,未能超然也。此则关乎天资悟性,不可以力强求者也。通化于湜之先生,乃忠厚之长者,恬淡闲适,不求闻达。学书数十载,惟于小楷情有独锺,用力亦最深,其书浸淫王右军最为久远,老而弥笃,颇得好评。是以笔下能传王书神韵,亦不乏个性,近观其小楷书,莫不点画振动,意气飞扬,诚所谓君子合而不同者也。
在世界文明史里,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的独特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绚丽多姿。那一串串闪光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激励着我们的时代精神。在古代,"书"字兼有文字和书法两层含义:文字书写得清楚、正确,用于实用交流;书法则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象形是汉字的构造基础,可随着历史的进化演变,汉字变得越来越抽象化和符号化。有趣的是汉字形体结构的丰富和线条的多变,却给书法艺术创造了一个广为驰骋的天地。据郭沫若先生研究,"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今天,书法艺术仍旧受到尊崇和喜爱,成为人民大众的艺术,也和书法艺术从文字的实用逐渐过渡而来是分不开的。了解了这个背景,人们就会理解,学习书法和练一手好字成为中国人从小到老的终身学习课程,当然这也是我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