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拓本,结合颜真卿同时期其他代表作及其墨迹,客观地对字帖缺损部分进行修缮,大程度还原了其原本面貌,并未带入个人的书写理解。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该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 加准确地临习。此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学习颜体的不二之选。
本书是依据“说文部首”而编的简明汉印字典,可供篆刻爱好者在初学汉印时查阅、临习。既是字典,也是字帖。《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由东汉许慎整理完成。许慎
《金文篆法入门:说文部首540字》由福建美术出版社编
学习书法,临习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可是上下几千年,碑帖数万种,究竟从何学起,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第一,他们都是临古代碑帖,很少学当代书家的字。第二,古代碑帖中,他们又非常注重临习名家、大家的名帖。为此,我们以古代名家最有名的原帖为主,编写了这套《中国书法教程》丛书。《中国书法教程》选用历代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名家碑帖,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名帖的方方面面,所以既适用于中小学生及初级书法爱好者自学之用,也是各种形式书法培训班的最好教材。《王羲之圣教序习字帖》是以王羲之行书《圣教序》为主要蓝本编写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又因他曾官居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在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的书法艺术中,北魏时期(公元三八六——五三四年)的碑刻书法艺术久享盛誉。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史上有“魏碑体”的称誉。“魏碑体”基本属于楷书(亦称正书、真书)书体范畴。《龙门二十品》是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为“魏碑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碑具有独树一帜的境界,并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册均取原迹或尽可能的拓本和复制品拍摄,电分制版精印,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实的艺术感受,以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气质。
本书包括许慎《说文解字序》;崔瑗《草书势》;赵壹《非草书》;蔡邕《笔论》、《九势》;卫恒《四体书势》;王羲之《自论书》、《书论》等。
正楷流动是行书,行书流畅人见爱。笔画钩、挑为首条,省略简化实重要,折成圆弧捺书缩,覆笔方法运用妙;横写贯气有收有放,快慢节奏把握好;循序渐进不急躁,步步为营日日高。本书为“名家硬笔行书范本”系列之一,阐述硬笔行书书写入门方法,并精选朱涛之行书名作,以飨书法爱好者。
自秦汉而远,善书者众矣。晋唐之间,贤圣继起,妙迹各著,蔚成经典。宋元以降,大家辈出,操觚立言,流派纷呈。为政者以已之务,全力以昌;研究者著录阐析,付之入篇章。书法由致用而竞美,风貌繁衍出新,汇为中国文林白居易。 张旭光的书法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苍茫大气,元气淋漓,真气弥漫。他的书法继承了汉韵的古朴雄浑,魏晋的文雅精致,盛唐的开张扬历,宋元的文人情调,明清的展大求变;他借鉴了西方视觉艺术理论成果,在典正传统的基础上,从线条质量、结体方式、章法构成、黑色运用等诸多方面,探索了书法形式上的可能性和表现性。正如其言:“以现代审美意识到传统长河中去开掘,开掘出现代审美的洪流。使我们的创作,既从传统长河而来,又站在时代潮头之上,即古即新,走向未来。”从而,使他的书法艺术不断升华。
王宠,字履仁,後改字履吉,虢雅宜山人。舆祝允明、文徵明、陈道復一道,被人们稱焉“吴中四才子”。其害上追晋唐古法,以古拙取勝,拙中藏巧,自创空璺古雅,疏宕遒逸之书风。明代嘉靖五年,王宠应朋友之请,音绿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作十二首。據书家在卷後跋语中讲述,此作用纸为吴中新制蓝色粉纸。全卷从二十八黠一厘米,横六百三十五黠六厘米,现珍藏於上海博物馆。
书写,是为了遇见更安静的自己 古人深信抄写经文的无上功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沙弥僧侣,无不因手书经文而心生妙谛。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书画界的名家大师,曾在反复抄经中体悟书写佛经的福德。他们在一遍一遍的抄写当中体悟信仰,通过抄写经文而进行修行。 写经,也逐渐从以实用为目的,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雅致的艺术。 如果你想成为书法家,就是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写经,遇见更安静的自己。 现在开始,与大师一起动笔就好了! 观传世经典,心生妙悟。 摹大师法书,身与清修。
沈尹默(1883-1971),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更是一位中国现代史上载入史册的划时代的书法宗师。张一鸣编的这本《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沈尹默行书十种》是沈老用行书创作的“送苏迨”等十幅作品。沈先生特别讲究用笔,点必隐锋、波必三折,挥毫振纸、腕下风生,字字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又无一笔不合法、无一笔不入木三分,冲融的笔墨境界比前代实有过之,不减宋人境界。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四:沈尹默行书十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留传千古的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于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本书所选墨迹本为日本所藏,计202行,每行10字,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本书取经折装影印,原色原大,可窥原作精神。
欧阳询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早期书学王羲之,后来渐变其体,正、行书笔力险劲,自创一格,人称“欧体”。与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并称,初唐书家。 离騒是《楚辞》的篇名,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作品内容以反复倾诉他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并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及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
《中华传世名帖:宋拓淳化阁帖贾相刻本》是我国历史上部大型官修刻帖,成于北宋淳化三年(1992年),乃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历代书法墨迹摹勒镌刻于枣木之上,汇编成帖。《阁帖》编次为十卷,其中历代帝王法帖一卷、历代名臣法帖三卷、诸家古法帖一卷、王羲之法帖三卷、王献之法帖二卷,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书家一百零二人,共四百二十帖,历代名迹粗具规模。刻成以后,太宗将拓本赐予大臣进登二府者各一部。后来增赐椎拓益多,使木板产生裂痕,遂以金属加固,所以稍晚的拓本上有所谓“银锭痕”。庆历年间(1041-1048年),禁中失火,原版焚毁,遂不复赐。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以汉字为造型基础,以文学为表现内容,以点画为外形特征,以性情为表现手段,以欣赏为目的的书法艺术,浓缩了中华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包孕了中华文化思想的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书法艺术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创造精神,是古代精神文明的具体象征。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的实用价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能增长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繁荣,科学越进步,人们越需要用书法艺术来充实自己,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文雅、敏锐,成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人。事实已经证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书法艺术日益受到我国各阶层人士的普遍喜爱。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业创作和业余自学相结合,呼唤精品,多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