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中国十大行书集》收录了行书作品。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检索》还原于右任标准草书的艺术风格,加入千字文检索,使该书更具实用价值。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经三千年发展与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块灿烂瑰宝。它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世俗风情与灿烂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力与创新意识,是一项独特而光辉的艺术。世曰:“书如其人”,意思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与修养。因此,研习书法可以陶冶心灵,培养情操。
1、带格子宣纸和描红宣纸、品相好,不洇墨,适合初学者。2、品种丰富,有小楷、中楷、隶书。
《褚遂良集字作品五十幅》将褚遂良书法范字集成条幅等多种形式,供爱好者学习。
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时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为摹勒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零九年),兹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大观帖》系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钧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论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亡,原石不知下落,或谓金人运载北去,因此北宋拓本流传绝少。南宋开禧后有拓本在‘榷场’出现,当为金人所拓,后世称此为‘榷场本’,其时石字已有残泐。宋拓《大观帖》十卷全本在明清已很少流传,残本流传今天亦不多。为了集中宋拓各残本于一集,现将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王世贞藏本卷二、四
王铎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本书稿收录了其不同阶段的草书作品101幅,均以诗词为主,每幅作品分别以缩小展示图与细节放大图的形式展现,更加直观地展现了王铎作品的墨法、章法以及他行云流水般的创作状态。
绫本,一册二十页,每页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十六厘米。引首钤“业肃斋”朱文竖长方印。草书。钤《水楼藏虑庵春夜》朱文方印。姜逢元,明人,生座年不详。字仲讱,号业肃斋。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累迁国子司业,曾任太子保,充日讲官,官至礼部尚书。时魏忠贤擅政,纂三朝要典,假阉竖之权,役史臣之笔,未易代而有编年,不直书而加议论,矫诬先帝,伪托宸篇,命逢元为副总裁,每搁笔而叹,忠贤朝闻夕逐,令其闲住。崇祯初,累官礼部尚书,与枚十者九,寻乞归。逢元善于书法,博采众长自出已意,尤擅于行、草,世人多宝重。著有《禹贡详节》和《宗伯公集选》。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修炼至深,已达信手而造之佳境。观此书册,令人似见義献、钟繇、索靖、皇象,魏晋风流,宛在眼前。同时又取禇遂良之凝重圆劲,学杨凝
赵之谦在隶书上则涉猎广泛,他不仅临习过《封龙山》、《三公山》、《石门颂》、《武荣碑》、《成阳灵台碑》、《华山碑》,还详细考证过《刘熊碑》。甚至还双钩过许多汉代稀见刻石。将诸碑融会贯通,突破了汉隶森严壁垒的格局,融入了草书的流动与气势,创造出既宽博古拙又恢谐天真的个人风格。用宛转流利的笔致,写出沉雄方厚、血肉丰满、兴酣意足的隶书,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