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名帖批注本: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赤壁赋》内容简介:书法极重临古,故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必经法门。历史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书法遗产,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随着印刷技术的巨大发展,我们拥有了比古人更全面、更逼真的学习资料。我社一直坚持质量第1的精品意识,精选上佳底本、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碑帖原貌,努力追求达到 下真迹一等 的效果。 当代名家名帖批注本 系列一大特点既在于高清晰地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原貌,让广大读者能够取法乎上,更在于名家批注所体现的专家临帖与读帖之心得。名家们以研究的态度精读碑帖,或言简意赅,或意味深长,通过题跋、评注,以广博的知识上溯由来,使书法上很多问题的因果流变昭然若揭。我们希冀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启悟。
《田英章硬笔书法入门教程》按笔画偏旁、间架结构和速成练习划分。 与市面上大多数一本书包打天下的技法书相比,本套教程具有内容量更大、系统性更强的优点。 与市面上大多数成系列打造的技法书相比,本套教程采用循序渐进练习与速成练习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具有实用性更高的优点。 此外,每一本字帖中都对相应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编排,通过图示与文字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朋友们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为了帮助广大朋友们快速提高书写水平,本套字帖着眼于普及、实用、高效,技法讲解力求简单实用,例字选取常用而具代表性的,以帮助朋友们在练字时做到事半功倍。
米芾,宋代有名书画家,“宋四家”之一。行书宗法二王,旁涉晋唐名家,自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当代有名书法家田小华老师专攻米芾行书,功力深厚,深得其趣。本书精选了田老师八十篇米芾书风行书力作,作品内容均
四色印刷:全彩印刷,更生动、美观。 书法课堂:从笔画、偏旁、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练,并配有教学视频。 生字图解:生字逐字图解,掌握书写技巧。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实用速成大格集字帖》系列丛书精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古代书法大家的碑帖,分古诗词、楹联、锦言、佳句、成语等门类进行选字结集。编者通过选字的方法,融古代名家法书与古代名家诗词和楹联、锦言、佳句、成语等于一体,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条从临习传统碑帖过渡到创作作品的捷径。本系列丛书涵盖面广,贴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要。内容健康向上、清新高雅、脍炙人口。 《米芾行书集字名句》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主要选自米芾的行书代表作《蜀素帖》、《苕溪帖》等。米芾,北宋书画家,工诗文,擅书画,精于收藏和和鉴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米芾书法深得二王神韵,对传统有着极深刻的理解,又创造出自己高度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其行书运笔速度快,八面出锋,恣肆跌宕,天意率真,点画
本套字帖分为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三本,根据学习书法的基本步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是一套规划科学的练习帖; 本书为上下翻,上页为技法要点讲解,下页为水写练习页,上下对照,讲练结合; 例字选用欧体原碑例字,并将水写页例字放大展示,搭配书写运笔轨迹线,方便读者临写; 采用特殊水写纸印刷,以水代墨,可反复书写,简单实用,高,非常适合入门者使用。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
《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赵孟頫行书集字古诗》注重对原碑帖风貌和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处理、部首拼组、章法布局等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 《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赵孟頫行书集字古诗》以元代赵孟頫行书为依托,用于集字的主要碑帖有《秋声赋》、《吴兴赋》、《真草千字文》、《前后赤壁赋》等。
延佑七年九月,赵孟頫小楷书《汲黯传》。他在落款时写道:『延佑七年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抄此传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遗风,余彷佛得其笔意如此。』因『此刻』为何本,语焉不详,加之此书与赵氏他作书风有异,令后人生疑。 因此作有缺,明代书家文征明为其补写十二行,一百九十七字,并写下题跋。称道此作楷法精绝,当为赵氏所书。着明书家董其昌称道此作特为遒媚,亦认为是赵氏所书。这件小楷册页纵十七点九厘米,宽十七点五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 赵孟俯临书最勤,他曾自题:『余临王献之《洛神赋》凡数百本,间有得意处,……亦自宝之……。』延佑六年八月五日,赵孟頫小楷书《洛神赋》一件,时年其六十六岁。后有元代张雨、陈方题跋。这件册页,神似于王献之洛神赋,于工稳精整中见婀娜多姿。其纵二十五点七厘米,横十三厘
祝允明,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一四六○),卒于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字希哲,因生而枝指,学士,祖父祝颢曾任山西参政,岳父李应祯亦是著名书家,相传说祝允明幼要有聪敏,五岁时即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稍长便博览群书,性喜饮豪爽,不拘礼法,为文多奇气,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于乡试中举人,后则官场失意屡试不第,直至正德九年,五十岁时始出任广东兴宁知县,翌立年赴任,嘉靖元年(一五二二)转任应天府通判,时人称其为“祝京兆”,未几便辞职归里,于苏州筑构杯星堂,与同郡文士唐寅、文徵明、徐贞卿交善,人称“吴中四才子”,后因病卒,终年六十七岁,有《怀星堂集》诗文著作行于世。 祝允明自幼随李应桢学楷书,行草则得徐有贞真传,中年后涉猎渐广,自魏晋钟王以迄元之赵孟頫,莫不抚撷英咀华,兼收并蓄,至
王宠,字履仁,后更名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生于弘治七年甲寅(一四九四)十一月八日,卒于嘉靖十二年癸巳(一五三三)四月三十日,郡望太原,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书法出入晋唐,书善小楷,行草精妙,诗亦清新绝俗,尤以书法名噪一时。 《明王履吉正书琴操》内容为韩愈作仿古《琴操》曲十首,依次为: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稚朝飞操、履霜操、别鹄操、残形操。为王宠于嘉靖乙酉(一五二五)十月朔日用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的作品,此跡落款「乙酉十月朔,书于石湖竹下,雅宜山人王宠」,钤「王履吉印」、「韡韡斋」二印。王世贞《三吴楷法十册》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乃王宠三十二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北宋杰出书画家。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鹿门居士、襄阳漫士等。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是以一作吴人。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无为军。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 ,赐对便殿,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放任不羁,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宋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