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硬笔书法入门教程》按笔画偏旁、间架结构和速成练习划分。 与市面上大多数一本书包打天下的技法书相比,本套教程具有内容量更大、系统性更强的优点。 与市面上大多数成系列打造的技法书相比,本套教程采用循序渐进练习与速成练习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具有实用性更高的优点。 此外,每一本字帖中都对相应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编排,通过图示与文字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朋友们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为了帮助广大朋友们快速提高书写水平,本套字帖着眼于普及、实用、高效,技法讲解力求简单实用,例字选取常用而具代表性的,以帮助朋友们在练字时做到事半功倍。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书法实践和书写心得,从如何学书开始,依次讲解具代表性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及间架结构,并配以详实的技法解析。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字词句篇的形式为广大书写者提供练字突破口。全书的最后章节还通过作品赏析让练习者认识到硬笔书法之美。提供的书写纸样供创作之用。本书版式新颖,内容丰富,尽可能多地让习字者通过熟练掌握书写技法,写出一笔好字来。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
米芾,宋代有名书画家,“宋四家”之一。行书宗法二王,旁涉晋唐名家,自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当代有名书法家田小华老师专攻米芾行书,功力深厚,深得其趣。本书精选了田老师八十篇米芾书风行书力作,作品内容均
《实用速成大格集字帖》系列丛书精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古代书法大家的碑帖,分古诗词、楹联、锦言、佳句、成语等门类进行选字结集。编者通过选字的方法,融古代名家法书与古代名家诗词和楹联、锦言、佳句、成语等于一体,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条从临习传统碑帖过渡到创作作品的捷径。本系列丛书涵盖面广,贴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要。内容健康向上、清新高雅、脍炙人口。 《米芾行书集字名句》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主要选自米芾的行书代表作《蜀素帖》、《苕溪帖》等。米芾,北宋书画家,工诗文,擅书画,精于收藏和和鉴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米芾书法深得二王神韵,对传统有着极深刻的理解,又创造出自己高度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其行书运笔速度快,八面出锋,恣肆跌宕,天意率真,点画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依赖“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某种于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体的作品为阐释对象,尽可能紧密地综合多种信息,如渊源与流派、因袭与变革、主体与客体、意志与规律以及文字材料与图像资料等等,以期给读者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就那些书法史上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汉简隶书集字与创作》内容简介:古代的“集字”有两种隋况。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从某一碑帖中集字;一是根据某碑帖中的字创作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前者内容精美,而往往有某碑帖中所无之字需要集字者去“创造”,如果“创造”得好,可称完璧。后者虽可做到字字精美,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故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往往是前者,最为显赫的如唐怀仁的《集王圣教序》,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因此本套“故宫珍藏历代法书碑帖集字系列”,乃采取前人的种方法来“集字”,即先精心挑选内容,这些内容多是大家耳熟能评的成语、名联及古诗,然后根据内容从某碑帖中精心选字。凡碑帖中所无之字,皆根据原帖的风格特点、结字规律,通过电脑的高端技术进行“创造”,并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古人所不敢梦想的,因而在“造字”方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置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体的作品为阐释对象,尽可能紧密地综合多种信息,如渊源与流派、因袭与变革、主体与客体、意志与规律以及文字材料与图像资料等等,以期给读者哑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就那些书法史上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大家而言,既梳理出他们关于临摹与创作的作品与文献材料,更深度分析他们或隐或显、相对理性的取法脉络和过渡方法;就那书法史上熠熠生辉,永为经典的杰构来说,既分析它们的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更关注在不同时代时里,后人如何对它们于不同层面上的理解、借鉴与取舍。当然,在编写过程中,面对同样的文献材料,也许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北宋杰出书画家。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鹿门居士、襄阳漫士等。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是以一作吴人。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无为军。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 ,赐对便殿,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放任不羁,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宋史》有传。
宋黄庭坚大字行书墨迹《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卷,又称《书刘宾客诗》、《伏波帖》等,黄庭坚57岁书于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1101)。全卷纵33.6厘米,横535.5厘米。《伏波神祠卷》为黄山谷晚年得意之笔。伏波将军马援,汉名将,湖北有祠祭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道经此处,有《经伏波神祠诗》一首,黄庭坚此卷即取其内容。黄庭坚对这卷作品也自视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