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有一(1916-1985)是20世纪下半叶日本杰出的书法艺术家,被誉为日本战后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井上有一自称“书鬼”,为书法倾其一生,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他探研着诸多超常规的创作形式, 终开拓出自成一派的书法世界。
《素昆》收录了柯军近二十年来导演、表演的七出先锋昆剧,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谈等。其中所收先锋昆曲作品包括以下七种:《余韵》(2003)《浮士德》(2004)《藏·奔》(2006)《新录鬼簿》(200
清华大学于二〇〇八年七月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被称为“清华简”。清华简共约有二五〇〇枚(包括少量残断简),是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的一批。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优选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清华简大多使用的是较为典型的楚文字,书手书写娴熟,工整而不失优雅,自如而不失规矩,是楚文字书写的典型范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精选字帖》辑选清华简中内容较为完整的《金縢》《皇门》《楚居》等六个篇章,将简依次放大编排(附释文),并有简要介绍、整简照片和译文,方便读者临摹、研习。
古代石刻拓本,既是文献也是艺术品,本图录以苏轼为主角,通过珍贵碑拓展现其生平、家世、交游和书法艺术,同时还有与之相关的两宋重要文人遗存书迹,可以使读者能通过黑白的字迹和斑驳的石纹,跨域时空,感受那个群英辈出的时代,贴近宋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体验 真实的宋韵魅力。
2022年至2023年间,张爱国教授先后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美术馆)、深圳大学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开通”为主题的大型个展。本书以两次展览的百余件代表作品为主体,展现作者书法面貌的同时,结合其对《大开通》 的研究成果,凸显其对“大开通”书法的探索与思考、传承与创新。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学书自述以及多位名家的评论文章、访谈随感等等,力求多角度地解读“大开通”书法、解读作者本人,从而 大程度地彰显和传播其书法理念。书末还记录了两次展览前后的一些花絮,如趣事妙语、现场照片等。希望本书能给予读者些许乐趣或启发,无论是参考创意,还是思维碰撞,抑或是对于美的欣赏。
本书原则上按照字体来编写王羲之书法作品之序列。首先为小楷,其次为行书,复次为草书,最后为集王字书法作品。全部作品之后,附以各帖之简要文字说明。 本书将传世王义之书法作品之墨迹(草原本)归为一类,旨在突显墨迹(摹本)对于研究王书之重要,并且将墨迹(摹本)与刻本并观,意在体现二者之差异。 本书所依据之认错 本主要为宋刻法帖。少量作品取自明清所刻法帖。 王书大都散见于各从帖中。本书择要将部分刻本不同之作品置于一处,以资互校。 王书一帖多名现象甚为普通。本书采用较通行之称谓,另交其别称归入作品说明部分。 王书中个别文字之释文向来说法不一。本书则选用相对合理、流行较广之说。有的文字辨读不出来。待考。
\\\"《赵清献公碑》,宋元佑四年(1089)四月刻。苏轼撰文并正书。石久佚。此册为“明拓孤本”,稍有残缺。拓工墨色为明拓之典型。经丁丙(嘉鱼)、魏锡曾(稼孙)、费念慈(西蠡)递藏。赵之谦、翁同龢均审定为“宋拓”,上海图书馆馆藏 一级文物。\\\"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个性极强的平民学者。他鲜明的个性,创造了崭新的时代风格,呈现出豪迈不羁、雄肆宕逸、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
我一直认为,传统艺术不同于现代艺术,不可一味地强调所谓的自我表现和创新,搞传统艺术,如若看不出你的师承或路数,没有傍依,大概也只能算是野狐禅了。一如唱京剧,若一出口,不知你是出之何门何派,那只能是业余中的业余。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宝贤堂法帖》由明代晋藩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年)始刻,弘治九年刻成,历时七载。1980年由傅公词迁入双塔永祚寺,镶嵌入廊。其间荟萃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余个朝代,一百二十四名书法大家的墨迹宝翰,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应有尽有,真可谓历代书法全壁,书林之瑰宝。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个性极强的平民学者。他鲜明的个性,创造了崭新的时代风格,呈现出豪迈不羁、雄肆宕逸、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九:沈尹默临晋唐宋墨迹七种》是沈尹默老先生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书法作品。这是他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作者把握中锋用笔的技艺更为娴熟,已至炉火纯青的高境。所临之作,皆以悬腕肘为之,故中锋用笔沉劲迟涩,积点成线。点画质感沉实而流动,有入木三分之妙,其中无一笔懈怠,无一笔拖抹,功力极为深厚。放大后更感觉字字有千钧之力。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九:沈尹默临晋唐宋墨迹七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林散之先生(1898—1989)生当碑学中兴之际。他初从乌江范培开习楷书,得安吴执笔之法,继 从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并书法;后至海上,从黄宾虹研习书画,得“五笔七墨”之秘;归后潜修,“大力煎熬八十年”。其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尤浸淫于汉魏碑版并王羲之、李北海、米元章、董思白、王觉斯等。师古法,出新意。融碑入帖,刚柔相济,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的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在林老去世8 年后的今天,他的艺术正日益显示出生命力。这真应了林老常讲的那句话:“要站住3 0 0 年才算数。”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经3年的努力,在林老百年诞辰之际隆重推出涵盖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大型作品集《林散之书法集》。 这部书法集精选林作近200件,清晰而全面地反映了林散之书法
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的学习的。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帖字本较小者,因而"放大"也便具有了价值。而且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帖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不仅原色,而且做到尽量保持法帖之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之韵致得以完全展现。这既利于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书法经典放大·墨迹合集》选取书法史上王羲之、王献之、智永、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文徴明、董其昌等具代表性书法家的代表作品,高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