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 书法家崔寒柏撰写的书法随笔文集。崔寒柏幼年习书,经历丰富,兼修文理,畅游中西,历经数十年所学、所览、所思、所悟,形成了深厚独特的书风和鲜明生动的文风。这些书法随笔,立意新颖出奇,表达精准鲜活,题目看似司空见惯,但细读下来,让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恍然有悟,形容妙处,常让人拍案叫 。这些文章是专业的,它们是一位书法实践者数十年思想的灵光乍现;这些文章也是普及的,它们可以让一个不懂书法的人由此踏入书法的门径。
抱持很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弘一法师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其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字形结体纵长,字势端朴内敛,笔画绵长,字形的中轴线有微妙的摆动,超凡脱俗,冲融高古。
《史晨碑:拓本与何绍基临本》由邓宝剑,赵安悱主编
本书先总体上讲述颜真卿《勤礼碑》书法艺术特色与临习指要,接着分别讲述颜真卿《勤礼碑》的用笔、结字和章法。其中的用笔部分进一步讲解八种基本笔画的用笔特点,结字部分进一步讲解各种结构类型的结字特点。在此基础上,各部分再分别选取典型例字、字组、字行做精细入微地剖析与示范,通过精细的观察,以精微的图解方式将例字、字组、字行的外在形貌以解码方式转换成细腻的技法信息。在版面处理上,将每个例字或字组、字行的解码分成上下两栏:上栏是主栏,容纳基本形式技法内容的图示与剖析,并有易错提醒、重点提示;下栏为辅栏,放入一些巧妙的技法内容,解释一些必要的技法概念;下栏右侧对接有相应的二维码,可同步扫看示范讲解视频。
本书是面向书法爱好者者的一部书法临帖指导普及图书。从为什么要临帖、临帖的“形”与“神”、临帖的“动作”、如何临金石碑版、临帖的结构、临帖的章法、“集古字”、如何读帖、临帖的境界等九个方面全面讲解书法临
本书选取数件颜真卿书法作品,分别是《争座位帖》《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裴将军诗帖》。 《争座位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手稿。安氏刻石高一〇七点五厘米,宽六九点五厘米,分上下两截,总计六十八行,行十余字至廿余字不等。因刻于陕西西安,世称“关中本”或“陕刻本”,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好事者以该本为底本反复翻刻,翻本众多,良莠不齐,以宋拓为 珍。本册择启功题跋之妙鉴斋宋拓藏本。 《祭侄文稿》,系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行书法帖,手卷,纵二八点二厘米,横七二点三厘米。通篇用笔苍劲,结体豪宕,虽多涂改勾乙却元气淋漓,悲愤之情溢于笔端。与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并称“三大行书法帖”。 《祭伯父文稿》,全称《
本书选取苏轼行书作品五种,分别是《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李太白仙诗卷》《次辩才韵诗帖》《治平帖》。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纸本,纵二八点三厘米,横三〇六点三厘米。此两赋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洞庭春色赋》凡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中山松醪赋》凡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苏轼传世墨迹中字数 多者。 《李太白仙诗卷》,行书纸本,纵三四点四厘米,横一〇六厘米,凡二十行,计二百零五字。自署书于元祐八年(一〇九三),为苏轼五十八岁时书。 《次辩才韵诗帖》,苏轼自署书于元祐五年(一〇九〇)。行书纸本,纵二九厘米,横四七点九厘米,凡二十行,计一百八十 。辩才是苏轼的诗友之一,他曾经给苏轼写过一首《龙
本书选取了赵孟頫书法精品,分别为《昔寻李愿诗卷》和《行书三段》。 《昔寻李愿诗卷》纵三〇厘米,横九九点五厘米。此卷由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古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赵孟頫《与国宾山长》信札、杨维桢《小游仙辞》、危素《陈氏方寸楼记》四段合装于一卷,共二十四行。 《行书三段》卷,首段纵三一点一厘米,横一〇一点五厘米,二段纵三一点五厘米,横一〇〇点二厘米。三段纵二九点九厘米,横一〇三厘米。此卷由赵氏三件行书作品合装而成。此卷是赵孟頫赠南谷杜真人及其弟子袁安道的三篇诗文,共三段横幅,经袁安道珍藏多年,而后合装成一卷。
本书选取赵孟頫三种行书作品,分别是《归去来辞并序》《秋声赋》《王羲之轶事帖》。 卷《归去来辞并序》,行书手卷。全卷(含裱边)纵二七点四厘米,横二〇二厘米。这卷行书运笔方式和间架结构出自王羲之。 其姿态之矫健,体现了作者当时“落笔如风雨”的气概。 第二卷《秋声赋》纸本行书,纵三四点八厘米,横一八二点二厘米。是卷原为清宫旧藏。此卷取意二王,结体颀长挺秀,笔势沉稳流畅;运笔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笔画转折圆劲迅疾,粗细多变,顾盼生姿。通篇布局疏朗,走势连贯,一气呵成,犹如瑟瑟秋风生于毫端。 第三卷《王羲之轶事帖》,又名《右军四事帖》《王羲之书事卷》等,纸本行书。帖芯纵二四点四厘米,横一一七厘米。全卷长八五一点二厘米(含题跋),书于元大德年间,原为美国顾洛阜汉光阁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