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西汉时期,汉武帝继位后,征召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曾向武帝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未被采纳,于是,他写出《答客难》一文。明代著名书家董其昌曾书录《答客难》全文,并附有自作五言咏梅诗。有方家评说,这件墨迹书法结构谨严,笔法圆转灵活,为其晚年佳妙之作。这卷纸本珍迹纵二十六厘米,横三百三十四厘米,藏于辽宁博物馆。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艺术目前的一代宗师,书画印三绝,而《石鼓文》是其所有艺术的根基。《石鼓文》又称《猎碣》,介乎大篆、小篆之间,是“千古篆法之祖”。吴昌硕在《石鼓文》上倾尽毕生心力,他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沙孟海这样概括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临习和创新:“先生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以后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六十岁以后,吴昌硕熔冶钟鼎、陶器、刻石等文字体势,遗形取神,风骨勃郁,终于自成宗派,独树一帜。《临石鼓文四条屏》是吴昌硕七十五岁时所书,用笔圆劲饱满,线条厚重而不滞浊,沉雄古朴,大气磅礴,是
《石门铭》,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五〇九)立,记述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和左校令贾三德修复、重开褒斜道以及拓宽石门之功。刻石原在陕西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道石门洞
“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 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本书收《李斯峄山碑》。《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 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较早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唐初发现于陕西,共计十块,高约三尺,直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因内容记述的是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石鼓刻石文字残损严重,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今其中一鼓已片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文书法方正丰厚,圆融浑劲,匀称适中,古茂雄秀,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目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旧城,现藏于西安碑林。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文20行,行45字。出土时笔画完好,专享“因”字半残,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断裂。《曹全碑》笔墨和畅,典雅端庄,是汉隶中流丽风格的代表作品。前人所谓“分书之有《曹全》,犹正行之有赵(孟頫)、董(其昌)”者也,清代万经评曰:秀美流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末孙承泽评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蘭亭序》,世有“天下第一行書” 之譽,乃東晉右軍將軍、“書聖”王羲之所作。東進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諸名士同遊于山陰蘭亭,流觴賦詩。王羲之並為此集會詩作撰序,並以鼠須之筆草擬于蠶繭紙上。其書遒媚筋健,絕代更無。全文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羲之乘酒酣之際信手書就,猶有神助,其中重複相同之字皆構別體,尤以二十餘“之”字,字字不同,各有面目。相傳羲之酒醒之後復書多遍皆不及當時所作,是以右軍本人也極重視,并傳之子孫。至第七代孫智永傳其弟子辯才。唐太宗知道後,令蕭逸計賺得之。太宗初得《蘭亭》真跡,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搨數本賜予太子及諸王近臣,世間極少。此本《蘭亭序》傳為馮承素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珊瑚網》、《式古堂書畫彙考》皆有著錄。前賢定為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 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
李瑞清(1867-1920),江西人,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近代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清光绪十九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50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移居上海。民国九年逝世。李瑞清钻研六书,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其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尤工篆隶,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和《郑文公碑》用功较深。画家张大千、书法家胡小石皆出其门下。 现以散氏盘铭文精拓本与李瑞清的通临本对照出版,供书法爱好者参考学习。其中,拓本中每个篆字的右下方存有前代方家的小楷释文,与当今通行的释读略有不同,从中亦可一窥古文字考证的先后流变。
帛书帛画是指作在绢帛上的字和画,由于绢帛易腐,难以保存,所以古代之帛书帛画留存者极为罕见。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中国碑帖名品》所选的汉代帛书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迹传本均为 善本,汇聚海内外 碑帖善本资料于一体,高清印刷,采用特种纸张,避免反光,色彩还原度高;采用锁线装订,可使书籍平铺,并附碑帖原尺寸拉页挂图,正反两面印刷,可用于临摹及装饰;全篇释文通读,并附释文解析,让您在临帖的同时了解碑帖的内容含义以及碑帖背后的故事;鉴藏印章选释,欣赏学习碑帖中的经典印章,是书法临摹、欣赏的 范本。刘天琪主编的《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是该丛书之一。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之一。 宋大观年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 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大观帖”之称,也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大观帖”第六卷残本,以及故宫博物院大观帖第六卷残本一并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工楷书。初学王羲之,继而师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初唐名家。学颜真卿而能自出新意。变丰肥为劲挺,变宽裕为紧密,笔力雄劲爽利,引筋入骨,自成一家,称“柳体”。为唐楷大家。《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会昌元年(841)立,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现存西安碑林。此碑用笔遒劲,结字紧劲,最能体现柳体“筋骨外露”的风格特征,为临习柳体的入门范本。在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有一册宋拓本“玄秘塔碑”。此本每页四行,每行七字,曾经清末鉴赏家孔广陶收藏。本书据此本放大印出,供读者临习。
刘天琪主编的《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宋武帝与臧焘敕》选录吴让之《篆书吴均帖》、《宋武帝与臧焘敕》两则经典篆书作品。 《吴均与朱元思书帖》为四条屏,其艺术特色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在用笔上,此帖方圆兼施,一任自然。收笔处往往驻笔迅收,因而竖和弧等笔画的末端多尖锐出锋,精神显露。结构上,此帖上密下疏,内紧外松,字形修长,潇洒大方,体态多强调动荡之势,颇有“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的飘逸之感。与用笔和结构相呼应,此帖在用墨上也较自由。吴让之所书小篆《宋武帝与臧焘敕》,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相参,体势展蹙修长,显示出书家独特的艺术风貌,深得汉篆遗法,有“吴带当风”之妙。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鸥波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赵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自幼聪敏,下笔成文,蒙荫入仕。南宋灭亡后谪居不出,后被行台侍御史程巨夫引荐入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遇,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隐退,称病致仕,至治二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精通诗文音律,尤善书画,亦能鉴藏。书法独步当世,有“赵体”之称,与欧阳询、顔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绘画博贯诸科,自成一家,被誉为“元人冠冕”。其画书理论倡导“士气”“书画同源”“古意”等说,影响深远。 《秋声赋》为北宋欧阳修所作,是文学 的名篇。此卷为赵
《池阳令张君残碑》,东汉后期碑刻。今已知残存三块残石,三石可缀合,缀合后当为碑之下部,惜刻立年月未存。右侧残石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出土于河南修武县,为山东碑贾杜九锡购得,后售与端方,端方殁后为固始葛成修所得。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初冬,周进以明拓足本《天发神谶碑》拓本与葛氏易得,并着録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左下残石为一九三五年春胶西柯昌泗于北京尊古斋代周进购得。以上二石今皆存故宫博物院。左上残石今不明下落,幸有拓本传世。一九三八年马子云于旧书铺购得左上残石拓本,并首先发现可与另二石缀合。 早考证此碑者为吴士鉴,他认为碑文中之“西乡侯”乃曹魏西乡侯张既,并定名为《魏西乡侯兄残碑》,端方《陶斋藏石记》采用吴说。后周进、杨树达、余嘉锡等否定此说,杨氏考碑文中“西乡侯”为东汉桓
王宠(一四九五—一五三三),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长洲(今苏州)人。王宠诗文书画皆精,尤以书法名噪一时,其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擅长行、草、小楷,是文徵明之后吴门书法的代表人物。《行书千字文》,纸本册页,十五开,每页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十二厘米,书写在金粟山藏经纸上。书法结体宽博,用笔沉着,疏宕雅拙,空灵简远,可谓“天骨烂然,姿态横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此碑於唐代天宝十一年为千福寺和尚费全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石。碑高二百六十三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壮年。此碑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是学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之一。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多宝塔碑》据宋拓本放大印刷出版。此宋拓本曾经清代名人王虚舟题额,由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姚鼐等人题跋,现藏於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朱耷(一六二六—一七〇五),原名朱统[上林下金](一说朱道朗),江西南昌人,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宗室,明朝灭亡,惧祸易名,故与世系名字不合。号人屋、雪个、个山、个山驴等,后号“八大山人”,自谓:“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其落款以草书连缀,形似“哭之”“笑之”。 朱耷生性孤介颖异,语辞诙谐,善于议论。常言谈娓娓不倦,倾倒四座。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弱冠时遇清军入关,国破父卒,遂佯装喑哑,遁匿于奉新山中,剃发为僧,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精通佛法,入座称为宗师,从学者有百余人。三十六岁时,于南昌城郊十五里处改建道院天宁观, 名为“青云圃”,常住其中,亦佛亦道。五十三岁,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但朱耷心不愿就,焚毁禅服,逃回南昌,独身佯
席夔,字子研,四川彭县(今彭州)人,清代书画家。工画花卉竹石,生动而有法度,书法亦有所成,尤擅隶书,书史载其“博雅嗜古,究心书学,领悟精敏,临摹不倦”。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全文为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四言韵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篇共250句,涉及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精思巧构,文采斐然,音韵谐美,宜于蒙童记诵,成为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蒙学经典。 汉代是隶书的 高峰期,汉隶数量庞大且精彩纷呈。到了清朝,出现隶书的第二高峰,繁荣一时。此篇席夔《千字文》即是清代隶书风气盛行下的作品,结体精致紧凑,神采飞扬,遒劲高古,姿态万千,变化无穷,肥瘦适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龢碑》。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汉桓帝永兴元年(一五三)刻,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碑文所书写的,乃是东汉元嘉三年(一五三)三月至永兴元年(一五三)六月之间,鲁相乙瑛上书请为孔庙置百石卒史的往来文书。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作品,历来被视为学习隶书的经典范本。
《古代经典碑帖善本》系列丛书由书法专业教授傅如明、刘天琪、刘逊芝三位专家担任主编;浩瀚文化编辑制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要针对书法爱好者、初学者及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使用。本系列丛书所选碑刻拓本及墨迹传本均为 善本,汇聚海内外 碑帖善本资料于一体,并附碑帖原尺寸拉页挂图,是书法临摹、欣赏的 范本。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清人避康熙帝讳,称元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南京礼部尚书、太子詹事等。其时党争酷烈,董其昌几次辞官归乡,又反复起用。崇祯七年(一六三四)致仕,年八十二卒,谥“文敏”。曾编修《明神宗实录》,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容台别集》等,刻有《戏鸿堂帖》等。性和易,通禅理,能诗文,富收藏,犹精书画、鉴赏。以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派”杰出代表,山水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极大。《画史绘要》曰:“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藴藉,为本朝 。”其书法出入晋唐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为其撰写墓志。此是草稿,萧散虚和,遒媚不凡。 观此书通篇自然流畅,深得二王风姿。另外,字大小间出、似欹返正、浓淡互生,极富律动感,不但为罕见的虞世南法书作品,是稀世少有的法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