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尊号》,全称《公卿将军上尊号碑》,又称《上尊号奏》《劝进碑》《百官劝进表》等。三国时曹魏黄初元年(二二〇)立。碑为圭首,有额,篆书阳文二行 ,曰“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碑阳隶书二十二行,碑阴隶书十行,满行四十九字。碑文中无撰书人姓名,传为卫觊或王朗撰文、锺繇或梁鹄所书,但无确证,亦无定论。碑文记述了公卿将军四十六人呈魏王曹丕奏章,劝曹丕接受禅让代汉而继天命。原石今在河南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此碑书法雄劲端庄、姿态峭丽,为曹魏时期的隶书代表作,对晋唐隶书影响甚巨。 本次选用之本为慕松轩所藏,曾为郑际唐、冯笏軿、梁恭辰、罗振玉、李一氓、沙彦楷等递藏,册后有翁方纲、梁章巨、钱泳等人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归上海朵云轩,二〇二〇年朵云轩一百二十 拍卖会金石碑帖专场售出。册中碑额缺
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 隐士。性孤高,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不仕不娶,自言“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有“梅妻鹤子”之誉。善诗,工行草,书法肉少筋健,似欧阳询、李建中而 瘦硬 俗,历来为世人所重。卒年六十二,宋仁宗赐谥和靖。 《自书诗卷》,纸本,行书,纵三十二厘米,横三百〇二厘米,计三十四行,六纸拼接,诗五首,卷中、卷后有苏轼、乾隆等多处题跋,可见其珍贵,现藏 博物院。 《奉白帖》,纸本,行草书,纵三十一点四厘米,横三十五点四厘米,现藏 博物院。 《三君帖》,纸本,行书,纵三十一点五厘米,横三十八点二厘米,现藏 博物院。 范仲淹(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后移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名臣、文
欧阳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天圣八年(一〇三〇)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北宋文坛 ,倡导诗 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举贤任能,博有雅量。主修《新唐书》,撰《新五代史》,并有《欧阳文忠集》传世。开创金石学,集周至唐金石器物、铭文碑刻千种,着《集古录跋尾》十卷,是现存 早之金石学专著。 《谱图序稿》并《夜宿中书东閤诗》,纸本,行楷书,纵三十点五厘米,横六十六点二厘米,由宋人周必大拼接装裱而成,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集古录跋尾》,纸本,楷书,纵二十七点二厘米,横一百七十一厘米,凡五十八行,共七百九十二字,内容为金石考证。其
本书所选秦汉简牍皆有典型意义,希望能使读者从中看到秦汉隶书、草书及楷书书体与笔画发展演进的情形。
“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丛书是针对书学者对经典碑帖放大临摹学习的需要策划的一套书法字帖。本系列聚焦历代经典之作,本着”尽精微”的原则,大开本原色全本放大精印,纤毫毕现, 好地呈现碑帖书写细节,为读者呈现了原大碑帖不易为人察觉的精微处。同时,又以“致广大”的理路,将原作缩小而全貌呈现,以启引学书者重视对原作的整体把握。本丛书对碑帖整体呈现也作了精心编排,使读者对碑帖全貌形成丰富清晰的认知,且采用中式翻身的传统模式,给予读者古色古香的读帖临习体验。本书是“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中的一本。
书法可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初学者一般学楷书为多,其实从隶书人手或许更好。因为隶书是楷书之祖,楷书是从隶书演变出来的,先在隶书上下一番功夫,这对于学好楷书是很有好处的。再说隶书的笔法比楷书简单,容易学,有了隶书的基础再学楷书就方便多了。 隶书种类很多,如《曹全碑》是属于精整秀雅一类的。《张迁碑》是属于朴茂雄强一类。《石门颂》是属于纵肆奔放一类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学朴茂雄强的《张迁碑》为好。此碑用笔多取方笔,取势平直,起落笔多取上下之势,故笔短而意长。其书体雄浑朴茂、方劲高古、结体多变、不假修饰而神采自然。初学者临习此碑容易上手,又不会出现笔势软弱无力之病。 《张迁碑》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字笔画残缺,而且有些字剥蚀严重,给初学者临习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又称《鲁孔子庙碑》。东魏兴和三年(五四一) 十二月十一日立。碑为螭纹圆首,有额,篆书六字“鲁孔子庙之碑”。碑阳楷书,二十五行,行五十一字。碑阴楷书,三列,首列七行,二列二十五行,三列二十九行。碑侧有“任城王长孺书碑”一行,王昶《金石萃编》以笔迹与碑文不类,疑是后人妄刻。碑文记述了兖州刺史李仲璇命工人修建孔子容像,且为“孔门十贤”立像等事。碑石今在山东曲阜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碑虽为楷书,却杂糅了篆书及隶书的部分写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碑曰:“如乌衣子弟,神采超俊。” 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末清初拓本,经郭麐、庞泽銮、张增熙、戚叔玉等递藏,册首有费念慈、褚德彝题签。惜此本中数开装裱错乱,今重新整理顺序。整幅拓本为私人所藏民国时期拓本。均为
西周部分以铭文内容分类,排序兼顾时代先后、文字多寡;东周部分则以国别为序。本书的释文、注释,是在吸收古文字学界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较之旧有释文已作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以期对读者理解金文文意、临写金文字形均能有所助益。
“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 “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灭亡,因此,北宋拓本流传甚少。至明清时代, 是流传 少。 宋拓“大观帖”第九、十两卷,系王献之书作。 第九卷已经失传,一九三一年,神州国光社曾石印过明代王世贞旧藏的第十卷,而后此本便下落不明。现在,仅有清代经海源阁收藏的宋拓《大观帖》第十卷留存于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孙宝文编著的《大观帖( 0卷)》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拓《大观帖》第十卷放大印出。此本缺失《庆等帖》、《新妇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等,编者采用神州国光社印本,将其补出,祥见本书十六、十七、三十四、三十五页。此外,《大观帖( 0卷)》编者孙宝文还用神州国光社印本,对书中第七页的“恕”、“州”、“耶”,第三十六页的“严”、“耳”等五个字做适当
《历代名家碑帖技法精解(放大版):赵孟頫·三门记》采取全新的版式,全面的剖析,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书法名家赵孟頫传承至今的经典字帖——三门记,分人物简介、书法特点、用笔技巧、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势、集字临创、原帖再现等章节进行介绍,每个字均有运笔图解和技法精解,可谓图文并茂,详略得宜,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怀素以狂草名世,初学欧阳询,得韦陟赏识,后随邬彤学草书,受张旭私训,又经颜真卿启悟,书法与张旭其名,世人以“颠张醉素”并称二者,可见其草书成就之高。《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 一千零四十五字。因在其传世墨迹中极为珍贵,有“一字一金”之誉,又名《千金帖》。此卷为其暮年所书,古雅平淡,苍劲浑朴,与其早期的《自叙帖》风格截然不同,无论结构、线条都给人以人书俱老的美感享受。怀素在《论书帖》中曾言:“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感,亦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加之暮年心境平和,表现于卷中,则落笔饱满、使转自如、字距疎朗、不露锋芒、虚灵高古、平淡清远,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空灵境界。
暂时没有内容
旧拓本为明末清初所拓,清末时重新装裱,保存完好。党晴梵先生在裱本正文首页上所题:“此本当系明拓,至迟亦在清初,较今多数十字。
《夏承碑》,东汉建宁三年立。书体为隶书。宋元祐中,洺州治河堤,始得之。此碑书法奇丽娴熟,精彩飞动。为汉之名碑。隶法中参篆籀笔意,意趣盎然。笔画使转圆润,精巧秀美,颇多变化。也有人疑为后人伪作。元朝刘有定说:《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在今洺州。宋元祐间因治河堤,于土中得之,刻画如新,奇古浑厚,郑回溪所谓篆体八分者。(《衍极注》)清朝王澍: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清朝翁方纲: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清朝刘熙载:《延光残碑》、《夏承碑》、吴《天发神谶碑》,差可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必以此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字智永,会稽人,王羲之七世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人称『水禅师』。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为其书法高足。 智永善书法,尤工草书,曾临写八百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传世的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中国历代碑帖技法导学集成·笔法导示(17):智永真书千字文》从现藏于日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剪辑真书部分。 智永《真书千字文》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起笔多尖锋翻豪入纸,即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切笔的动作。行笔时褒住笔锋,注意线条的饱满厚重。收笔处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不尽。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鲜于璜碑》。
《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四九六),十七行,每行十八字,共三百零六字,高、宽均为七十一厘米,为目前所发现北魏墓志中刊刻年代最早者,和其同时期的《始平公造像记》是魏碑成熟的标志。一九二六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 《元桢墓志》的笔法从形式上看,外方内圆、棱角分明,笔画上表现了力的强度,气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点画大多为三角形,斩钉截铁,其实雄奇;横画呈左低右高倾斜,已是完足的楷法;捺画厚重,收笔时重按,顺势挑展上翘,古朴道劲。字形有些纵长,庄重严整;有些则字势横展,欹侧取势,各臻奇妙。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 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收《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碑高约三百厘米,宽约五百厘米,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二十行,行二十字。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颂扬了他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