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通道因碑》内容简介:欧阳通,字通师,欧阳询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武周天授二年(69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官中书舍人。武周垂拱年间(685-688)官至殿中监,进爵为渤海县子。天授元年(690)任夏官尚书。天授二年(691)任司隶卿、判纳言事,加宰相之列。与其父仕途坎坷不同,欧阳通受天子宠信,仕途一帆风顺,位极人臣。故窦臮《述书赋》称:“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欧阳通居宰相之位仅月余,因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开罪武氏一族,被人以谋反罪诬告,旋斩于市。唐睿宗时,获平反,追复官爵,以礼改葬。欧阳通系欧阳询八旬左右所生,乃父辞世时,通尚年幼,由母徐氏抚养长大。其为人至孝,在母亲去世后,朝廷不许其服丧的情况下,悲痛未已,“入朝徒跣,非公事不语,还家辄
《停云留翰:文徵明之碑刻拓片特展》是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徵明之碑刻拓片特展的书面展示。全书汇聚了文徵明的书法碑刻拓片29件,一是为共襄苏州博物馆“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这一苏州文博界的盛举;二是将苏州碑刻博物馆馆藏精品与散落于江南地区各历史古迹的文徵明碑刻连珠合璧,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示其极高的书法造诣。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 。 本书为我社碑帖名品的又一全新主题——全本实临解密系列。此系列的第六本为孙过庭《书谱》实临解密,作者翁志飞作为中青年书家代表具有较高的临摹创作能力,全书由前言、单字解析、实临对照、临摹范本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梳理孙过庭生平、唐人笔制与孙过庭草书用笔、关于《书谱》的传播、《书谱》临摹技法。单字解析与实临对照通过一比一实临与原帖比对出版,共计390条,每条后均附有临摹的视频,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以达到实物图书配合视频教学的目的,同时也为专业院校或业余书法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范本。
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者。倘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
《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最为知名,被誉为“天下甲冠”。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专享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明拓本》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石鼓文临习指南》收入了秦《石鼓文》和吴昌硕临作,关于《石鼓文》及其意义,关于《石鼓文》笔法举要、构法举要和临法举要。还有集名言名句成语联语,其内容大多来自《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名联辞曲芍》以及书法创作中积累的佳句秀语,凡二言、三言、四言句均为原大,五言句经复印稍缩,上述集字由原帖中撷取。
《梦英篆书千字文碑(大字本)》原碑螭首方趺,圭首额内刻三尊佛龛,龛边缘处有云纹和宝相花浮雕,螭首下部并刻七个佛龛。碑身周缘刻蔓草纹,手法娴熟,纹饰精致,是宋代石刻艺术中的佳作。碑通高三百二十七厘米,宽一百〇三厘米。碑文二十五行,行四十字,梦英篆书,袁正己楷书释文。此碑为西安碑林旧藏。僧梦英是五代末、北宋初的书法家,法号宣义,娴通《华严》,专事弘扬,周流讲化,不辞辛劳。曾活动于长安一带,以篆书名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宋人朱长文《续书断》中记"效十八体篆书,尤工玉箸。曾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赐紫服,去游终南山。当世名士如郭忠恕、陈希夷、宋翰林白、贾大参黄中之俦,皆以诗称述之。"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齐名,号为"潇湘四僧"。
本丛刊遴选上海图书馆所藏珍本碑帖之精华三十余种,按原大仿真影印出版。全书全彩色精印,完整收录题签和诸家题跋,采用仿古经折装,使不易获见碑帖善本的读者和书法爱好者能一睹不让原拓的神采。为便于读者研究临摹,每种碑帖均由知名学者、书法家撰写前言,介绍其源流版本及艺术特点。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品,历代摹刻甚多。此次影印底本为张伯英旧藏本,卷装,宋帘纹纸重墨拓,墨色沉古,字口丰腴,浑朴之气同它本迥异,是传世《十七帖》中公认的早期佳拓。
古诗文集字创作辑系列丛书各选取50首元曲、宋词和集联,每件作品附有释文、并且各字形注明出处。打破书家限制而混集而成的作品,互相对照、融会贯通,印刷精良,限度保持字形的原汁原味。书中所集字所成之篇,既可直接临写成完备的书法作品,也可参照解析文字和字形出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启发,可作为品质上佳的创作参考书。
《晋王羲之尺牍》所载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二谢帖 得示帖”、“远宦帖”、“何如帖 奉橘帖”、“平安帖”等六幅墨迹。
颜真卿(公元七零九--七八五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中唐杰出书法家。开元进士,任御史、尚书、平原太守、太子少师赠太师、封鲁国公。安禄山作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讨安盟主。后世尊称其为"颜平原"或"颜鲁公"。其书开一代新风,以雍容大度、沉着健劲、丰腴开朗、雄伟厚重而饮誉书坛,历千年而不衰。颜真卿传世名帖甚多,法度缜密如《多宝塔》、遒劲紧结如《麻姑仙坛记》,雍容流畅如《郭家庙碑》,清雄秀逸如《东方画赞》,而《颜勤礼碑》为颜真卿晚年所书,是其书法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的作品。现此碑在西安碑林,因四面环刻的缘故,所以又称之为《四面碑》,两面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两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字庙碑》属颜真卿晚年(七十二岁)之作,笔力雄健,结体茂密,为颜真卿书碑中最为完好者,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