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园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或称《颜惟贞家庙碑》。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唐建中元年(七八〇)立于长安颜氏家庙中。篆额三行六字 颜氏家庙之碑 。碑文四面环刻,碑高三百三十八厘米,宽一百七十六厘米。前后皆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宽四十厘米,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阴额有斋室小记,十行,共九字。原碑今存西安碑林。为颜真卿楷书代表作。 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清初精拓本,碑阴斋室小记系其它旧本补配,宋人题记二则亦旧拓本补人。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篆文主要贮存在石刻、铜器、陶器等载体上,它们是传统金石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当代考古发现汉代遗物中的大宗。 《汉篆辑录》旨在汇集、整理2022年之前公布的汉代篆文材料,主要包括石刻、瓦当、瓦文、砖文、陶文、铜器、铜镜、钱币、钱范、杂项等几大类,共计近3900件(组)。每件(组)材料,依次给出序号、名称、时代(如能明确)、出土和收藏者(如能明确)、著录情况、字数、释文,附以作者对部分材料尺寸形制、分期断代、文字风格的判断以及相关释文校订、史实考证等内容。其中,新释、改释材料逾百件。本书为第一卷,包含石刻、瓦当、瓦文、砖文、陶文,约2000件材料。本书的出版,以期为推进汉字发展史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材料依凭。
《云峰刻石大系》全套包括《论经书诗》《郑文公下碑》《登大基山诗》《观海童诗》《东堪石室铭》《天柱山铭》《重登云峰山记》《郑文公上碑》《云峰山题刻小品》《天柱山题刻小品 大基山题刻小品》共十册。 云峰刻石为北朝书法的代表,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云峰刻石大系》选用清代状元章鋆之藏拓为底,底本拓制时间早,均为同一时期的浅拓,拓工精良,字口清朗,点画间风神毕现;选拓规模完整,涵盖所有知名的云峰刻石;保留了原拓宏阔的开本,四色精印,追求原拓纸、墨、拓工、装裱的原初状态。 套书为40余品云峰刻石首次统一面世,底本优、印制精美,无疑为广大读者欣赏、研究云峰刻石的珍贵资料。 本册为其中《论经书诗》。底本系嘉道间拓本,二行 人 未剜作 大 。
《麓山寺碑并阴》,俗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七三○)九月十一日刻立,李邕撰文并楷书。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有额篆书阳文二行,行二字。碑阴亦为李北海书,字体较碑阳略小,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遭郭登庸题刻所覆。碑侧刻有元丰庚申(一○八○)米芾题名等。碑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旧址,此石清初曾嵌入壁间,故碑阴旧拓流传较少。此册为何绍基、何庆涵父子旧藏"南宋拓本",后经姚华、陈敬民递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共五十三开,册高三十八厘米,宽二十二厘米。碑阳三十开,碑阴十开,碑额一开。帖芯高二十七.八厘米,宽十四.六厘米。
此套书为合辑本,内容分为游仙诗、山水诗、爱国诗、题画诗,分别以行书和草书的形式呈现,共收入480篇。
《云峰刻石大系》全套包括《论经书诗》《郑文公下碑》《登大基山诗》《观海童诗》《东堪石室铭》《天柱山铭》《重登云峰山记》《郑文公上碑》《云峰山题刻小品》《天柱山题刻小品 大基山题刻小品》共十册。 云峰刻石为北朝书法的代表,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系》选用清代状元章鋆之藏拓为底,底本拓制时间早,均为同一时期的浅拓,拓工精良,字口清朗,点画间风神毕现;选拓规模完整,涵盖所有知名的云峰刻石;保留了原拓宏阔的开本,四色精印,追求原拓纸、墨、拓工、装裱的原初状态。 套书为40余品云峰刻石首次统一面世,底本优、印制精美,无疑为广大读者欣赏、研究云峰刻石的珍贵资料。 本册为其中《郑文公下碑》,底本系嘉道间拓本, 先仁惠不严之治 之 惠 字 心 部稍损, 作颂曰 之 颂 字完
该书为《中国碑帖名品》选集本,或按书体、或按时代书风、或按书家归类,为不同喜好读者选择图书提供了方便,也是我社品牌图书的再开发。共收录了欧阳询的书法名品三种《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及其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是学习欧楷不可或缺的重要范本,也是书法研究的珍贵资料。
由骆恒光编著的这本《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及其笔法》是经典碑帖笔法丛书之一,撷取了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碑帖《苕溪诗帖》和《蜀素帖》,通过对其历史年代、作者介绍、风格特征、技法特点等进行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对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这两个碑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有利于学习和研究。
魏碑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长期以来收到广泛关注与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天津涌现出以书法家孙伯翔为代表的魏碑书法群体,使天津成为全国书坛中魏碑书法的核心地带。王树秋作为孙伯翔的亲传弟子,在魏碑书法实践上具有高深造诣,在魏碑书法理论方面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思考。为进一步推动魏碑书法的艺术与学术研究,王树秋以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对《霍扬碑》书法的历史源流及现状进行了全面翔实的解读。
学习和探求书法艺术,实际上是了解中华文化*有效的一个途径。历史证明,汉字及其书法冲破了民族文化的隔阂和时空的限制,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生了重要作用。我们坚信,在今后的丈明进程中,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仍将发挥出巨大的力量。然而,在当代这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同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书法也遭遇****的挑战,这其间自有种种因素,而汉字书写的退化,或许是书法之道出现踟蹑不前窘状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识之士深感传统文化有 迷失 、 式微 之虞。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有赖对中国文化、艺术真谛更深刻的体认,汇聚更多的力量做更多务实的工作,这是当今从事书法工作的专业人士责无旁贷的重任。 有鉴于此,上海书画出版社以保存、还原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为目的,承继五十年出版传统,出版了这套《中国碑帖名品》丛帖。
随着国学热及中小学传统书法课程的越来越普及,传统字帖碑帖类书籍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本系列是当代书法篆刻名家洪亮根据多年艺术研习造诣,总结书法创作规律,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及中小学生编写而成。全书精心选择了一系列*代表性的楷书、行书、草书碑帖,将这些稀世珍宝以精美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书法爱好者眼前,同时加以讲解点拨分析,使读者能清晰了解这些佳作运笔的走势、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感悟其中的奥秘,从而提升自己的书法造诣,受益无穷。 全书分为楷书、行书、草书三辑,每辑选择了五种*代表性的传世碑帖,除了原帖精放之外,书中还包括作者对碑帖谋篇布局、遣字用笔的分析,以及针对性的临摹练习,让读者经历 赏 悟 临 的完整学习过程。 全套书选择精放呈现,颇具科学性与专业性,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
《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立,明代万历初年在邰阳县出土。主要记载了曹全(字景完)的治理郃阳的出色政绩。《曹全碑》是已发现的汉碑中最负盛誉的碑刻之一,历代书家对其均有很高的赞誉。孙退谷评价它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康有为则评价它极富秀韵,“《孔宙》、《曹全》是一家眷,皆以风神逸宕胜”。该碑字体大画雄强,酣畅淋漓;小画细腻,灵巧细致;圆笔柔润,妩媚多姿;方整讲究没,劲健有力。其笔势生动灵巧,姿态万千,产生了多重审美价值。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汉代隶书与《曹全碑》;第二部分从用笔特征从用笔特征、基础笔画、常见偏旁部首、字型结构特征、与《张迁碑》部分相同字的写法比较、艺术特色与局限六个方面对《曹全碑》进行了详细解析;第三部分介绍风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石门颂》为摩崖石刻,原本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西壁。原刻为竖立的长方形,通高261cm,宽205cm,22行,每行30或31字,总计655字。1969年因修建水库,遂将此石刻从崖壁凿出,并于1970年迁至陕西汉中博物馆。《石门颂》为汉中太守王升撰,以表彰杨孟文上疏请求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开凿石门之举,自汉初即已开端,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中太守鄐君方告竣工。后因安帝初年战乱遭到破坏,石门重又阻塞。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石门颂》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汉三颂』。此刻上承篆隶,下启行草,有『隶中之草』之誉,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之典型。此刻笔势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西泠印社编的《西泠四家印谱(精)/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西泠四家印谱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丁敬,钱塘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工诗善画,篆刻上追秦汉,对文彭,何震,苏宣等他家,兼收并蓄,博取所长,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风格,为浙派篆刻的始祖。蒋仁,工书法‘篆刻,诗文清雅脱俗。篆刻师法丁敬,古拙浑朴,苍劲婀娜,通六书,不失天趣,赵之谦评他的作品为西泠四家中的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