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是魏碑名品,启功先生夸赞此碑说:“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致,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惟其于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此碑原石高清照片尚无出版,本书为首次公布。黄宪之编著的《张猛龙碑刻拓对勘》拓片部分图片质量高,且有多个拓本对比。参考原石照片可以弥补很多拓片难以体现的细节。
《梦英篆书千字文碑(大字本)》原碑螭首方趺,圭首额内刻三尊佛龛,龛边缘处有云纹和宝相花浮雕,螭首下部并刻七个佛龛。碑身周缘刻蔓草纹,手法娴熟,纹饰精致,是宋代石刻艺术中的佳作。碑通高三百二十七厘米,宽一百〇三厘米。碑文二十五行,行四十字,梦英篆书,袁正己楷书释文。此碑为西安碑林旧藏。僧梦英是五代末、北宋初的书法家,法号宣义,娴通《华严》,专事弘扬,周流讲化,不辞辛劳。曾活动于长安一带,以篆书名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宋人朱长文《续书断》中记"效十八体篆书,尤工玉箸。曾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赐紫服,去游终南山。当世名士如郭忠恕、陈希夷、宋翰林白、贾大参黄中之俦,皆以诗称述之。"与六朝陈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怀素齐名,号为"潇湘四僧"。
《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镌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南端石门隧道西壁,刻写面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宽二百零五厘米。此刻石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主要赞颂了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次上疏请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功绩。本刻石奇纵豪迈的书法与峻雄的山川、幽危的阁道、苍莽的山脉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一九七一年因修建大型水库,将石刻整体切割移置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摩崖石刻之一,与陕西略阳《邮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石门颂》为隶书成熟时期纵逸奔放书风的代表作品, 一方面具有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波磔较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
碑刻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曾被作为字帖临摹过,亦曾作为名山大川、古老寺庙中的一个景点观光过。但碑这种石刻文字的起源、释名、分类、功用、沿革的情形如何呢?有待《碑学10讲》来告诉你……
《宋拓集王羲之聖教序碑》是一本介绍中国东晋时代行书碑帖的书籍。《宋拓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主要介绍了西安碑林藏集王圣教序碑宋拓本的一些局部碑文。
《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在外观形制上采用了《始平公造像记》画界格的方式,应该说是以一种恭谨的态度来对行的,加之书刻的俱精,有纤毫毕现的感觉,所以在北魏造像中属于上乘之作。同时这是一件典型的隶楷交错的造像记,楷意大于隶意,在其用笔中我们已能清晰地感觉到唐楷法度森严的几丝气息,如有些字已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用笔和结体特征。然而这一件北朝时期的造像记作品,正处在逐渐被雅化与整合的过渡期,所以尽管整体上欹侧感不强,但某些局部的处理依然体现出北朝书法一贯的自然天真的特点。临写此造像记,在笔上以露锋方笔为主,提按转折须交代清晰,结字上以方居多,要适当保留一些隶书的波磔点画以增强古趣。对某些结构的处理,既要考虑其视觉美感又不能过分追求离奇的怪异的造型,以免破坏整体气息效果。应该说,临
《 碑帖导临:张玄墓志 》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精选了张玄墓志,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
《好大王碑》系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十九代王好大王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大王功绩及当时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其字的体势在楷隶之间,方整纯朴,古拙厚茂,有许多字还保留着秦篆的风格。用笔方圆相间,有凝重古朴、力举千钧之势。字体大小不一,奇趣横生。
东汉以来,士人重门阀,好标榜,刻石立碑之风渐起,至桓、灵时期达到极盛。产生于东汉立碑风潮之中的《白石神君碑》,与其他汉碑一样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作用。从碑文内容来看,前为序文,后为颂铭。此碑对于研究秦汉以来民间风俗及汉至唐五代书法艺术,有着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东汉光和六年一公元一八三年一立。十六行,行三十五字。额题为一白石神君碑一五个阳文篆字。碑阴隶书与碑文同时所刻。《金石萃编》载:碑高五尺四寸半,宽三尺三寸,字共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在额后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该碑原在苏庄村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庙祠,后移至县学。一九七四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一九八九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
赵孟頫小楷书法的主要特点有: ,赵字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化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清晰,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初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赵书小楷虽为小字,但华丽而不乏骨力,飘逸中见高雅,秀丽中见清气,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似绵里藏针。笔画追求精致入微,结构内含,自然流美,显示出“穷极精密”的面貌。 第三,赵体小楷布白方正严谨,撇捺舒展,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这是其显著的特点。
本书作者选东汉隶书代表作《曹全碑》中的范字,针对隶书初学者的需要,依次讲解了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体结构及书法章法,同时作者通过视频,对所选范字都进行了书写与讲解,读者用手机扫码即可清晰地看到、听到作者的运笔过程和要点分析。
《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颜真卿 多宝塔碑 自书告身》首先对颜真卿《多宝塔碑》《自书告身》的历史渊源及相关的常识做一简介,并结合相关字把临习前对基本笔画的认识做一总结概论。用原碑和放大字对应的形式编排,放大字以挑选当页常用字和具有代表性的字为主,使读者在欣赏原碑的同时,能更了解其间的细节。这样的编排使读者对原碑和放大有更直观的认识。 颜真卿《多宝塔碑》《自书告身》中总有些字由于时间战乱等客观原因风化,使字迹不清破损,《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颜真卿 多宝塔碑 自书告身》专门请作者为读者恢复还原一些破损不清的常用字,增加读者对原碑的认识。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第5辑将载入碑版墓志作品,主要选择了出土于山东省境内的四块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典墓志书法,它们分别是:《李谋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刻,墓志全文共314字 ,书法精湛,镌刻流畅。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刘静怜墓志》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刻,墓志字字精到,字形圆转,方圆相间,章法布局舒朗、自然浑成、生动飘逸。现藏山东省寿光市博物馆。 《徐谟墓志》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6年)刻。书法 个性,用笔方圆兼备,隶、楷交融;笔画清整精健,结体开张洞达。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房彦诩墓志》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刻。书体为隶楷书,书写用笔极为活泼,结体宽博,体势平正,风格典雅且独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西泠印社编的《西泠四家印谱(精)/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西泠四家印谱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丁敬,钱塘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工诗善画,篆刻上追秦汉,对文彭,何震,苏宣等他家,兼收并蓄,博取所长,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风格,为浙派篆刻的始祖。蒋仁,工书法‘篆刻,诗文清雅脱俗。篆刻师法丁敬,古拙浑朴,苍劲婀娜,通六书,不失天趣,赵之谦评他的作品为西泠四家中的逸品。
《王羲之尺牍》收入“书圣”王羲之尺牍数种,分别为《姨母帖》《初月贴》《远宦帖》《何如帖》《奉橘贴》《寒切帖》《雨后帖》等。《姨母帖》字迹端庄凝重,古雅质朴。草书《初月帖》运笔流畅飘洒。草书《远宦帖》字体形态秀美。《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书法疏密得宜,结体优美,诚为行书之典范。《寒切帖》用笔筒洁凝练,字迹丰润华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雨后帖》,其书法虽有沉雄古雅之气。
......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第5辑将载入碑版墓志作品,主要选择了出土于山东省境内的四块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典墓志书法,它们分别是:《李谋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刻,墓志全文共314字 ,书法精湛,镌刻流畅。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刘静怜墓志》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刻,墓志字字精到,字形圆转,方圆相间,章法布局舒朗、自然浑成、生动飘逸。现藏山东省寿光市博物馆。 《徐谟墓志》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6年)刻。书法 个性,用笔方圆兼备,隶、楷交融;笔画清整精健,结体开张洞达。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房彦诩墓志》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刻。书体为隶楷书,书写用笔极为活泼,结体宽博,体势平正,风格典雅且独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