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 永禅师 ,陈、隋间名书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他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曾书写 真草千字文 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传世 真草千字文 有墨迹本与刻本两种,墨迹本现已流入日本国,系纸本、册装,每面四行,行十字。长期以来,这件墨迹倍受推崇,有人评说: 真则圆劲古雅,草则丰美匀适。 还有人评说 笔势飘动隽逸,结字雄放瑰奇。
《乙瑛碑》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 百石卒史 ,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 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 ,又称 百石卒史碑 ,简称 乙瑛碑 。 金石萃编 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共十八行字,满行四十字。后人将 礼器碑 、 史晨碑 、 乙瑛碑 誉为孔庙著名三碑。 乙瑛碑 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范本之一。清代万经 分隶偶存 中评论此碑称: 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 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 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礼器碑」,又名「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略称「韩劾碑」。内容为赞扬韩劾修饰孔庙和制作礼器之事。此碑於东汉永寿二年(一五七)刻立,现存於山东曲阜孔庙内。其隶书四面环刻,碑正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阴三列,每列十七行;左侧三列,每列四行;右侧四列,每列四行。全碑书法细劲雄健,端庄典雅,且有厚重流丽之美。清代王澍评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於平正,寓疏秀於严密,所以难也。 为帮助读者临习,本书将此碑碑正部分放大印出。
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 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曹全碑 全稱 漢郃陽令曹全碑 。碑主曹全,字景完,曾任郃陽令。故此碑又稱 曹景完碑 ,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立。此碑明代萬曆初年在郃陽(今陝西合陽縣)出土,一九五六年移存於西安碑林。碑陽共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刻名五列,五十三行。有專家評論,此碑系漢碑中之名品,碑字結體扁平勻整,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因而,頗受歷代學書者喜愛。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 因 字未損本,被認為是明初拓本,亦是海內外较好的拓本之一。本書據此本放大出版,供學書者鑒賞臨摹。
张迁碑 全称 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 ,东汉中平三年刻立于山东东平境内。明代初年出土,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张迁碑》碑阳原拓本为明代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张迁碑》呈现的就是这一碑帖书法。
"中国着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後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此碑计三十行字,行八十三字至八十八字不等,碑高三米多,宽一点四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於西安碑林。因此碑由王羲之真蹟中直接摹出,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亦是学习行书的*范本之一。明代王世贞评说:此碑"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现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收藏的这件"
《曹全碑》刻工精良,虽不免风损,字形轮廓及笔画起讫仍很清晰,原貌可鉴。横密纵疏,字距大于行距,透露出楷承隶变的信息。
本书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 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别字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工书法、篆刻,精四体书。其篆、隶*精,兼融众家之长,而成独特书风。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评说: 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说: 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隶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 篆书白氏草堂记 六屏,书于清嘉靖九年,时年书家六十有二。此件系书家晚年代表作,有方家评说: 此作用笔圆润流转,线条均衡,体势端整,有沉雄朴厚之风。 此屏一幅高一百八十五厘米,横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一一七)立。篆书,亦兼隶意,或称『缪篆』。十行,行十五至二十三字不等。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下,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世。《祀三公山碑》体势开张,气魄雄强,为汉碑中不可多得之上品。 本次选用之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清中期精拓『熹』字不损本,沈韵初旧藏,有陈景陶题签。整幅为朵云轩所藏,干嘉时期旧拓『熹』字下无石花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天下,曾登临山东的峄山。丞相李斯于此撰文立石,为其纪功,留下著名的《峄山刻石》,也称《峄山碑》。沧海又桑田,当年的《峄山碑》早已损毁,不见踪迹。宋代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其师徐铉摹本,将碑文重刻于长安。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拓本亦称长安本。 虽然李斯书篆的《峄山碑》只字无存,但宋刻的《峄山碑》仍然有其神韵。其拓本依然是后人追踪李斯篆书的佳拓。编者谨将此碑推出,并参照诸多拓本和相关资料,将拓本中的残损字补出,供读者参阅。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伯父文稿 争座位帖-中国碑帖名品》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颜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难之后,真卿曾派人寻得季明的头骨;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 巢倾卵覆 ,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南北朝时期(公元四二〇 五八九),大部分时间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南则宋、齐、梁、陈;北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因地域、风尚、习俗之异,书亦分南北二派。南派则沿袭二王之风范,长于启牍;北朝之书,以魏为典型,《张猛龙碑》享名盛。《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无撰书人姓名。北魏正光三年(五二二)正月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正书。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阴十二列,列七行,有阴额,第二列二十行,第三列十一行,第四列二十一行,第五列十四行,第六、七列,各二十一行,第八列十行,第九列二行,第十列三行,第十一列四行,第士一列二十二行。额正书阴文『魏鲁君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为『精品上』,并谓『《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