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古代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中生成。本书讨论儒家思维方式对包世臣和康有为的影响,以及儒学的同质和异化。根据《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探讨两者对书法史的建构和解构;由模糊性和人格化,非自觉性和形而下层面,探讨其书法批评的特征;由厚古薄今、感觉的陈述和意志力的申诉、有限的想象和无限的想象三个方面,探讨其书法美学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与比较,揭示书法学统和儒学道统的之间关系,揭示19世纪书学思想的演变逻辑。
“二玄社书法讲座”丛书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六种,面向入门阶段和提高阶段的书法、篆刻学习者,从握笔法开始讲起,进而是基础心得、临摹研究、创作构思,*后对日本现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鉴赏,并简单介绍各种字体的历史,对中日历代书法名品进行解说。可以说,书中的理论和实操达到了高度融合,目的在于汇集过去书法家的智慧,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希望读者能对本丛书进行自由发挥,从中受益。
《赖古堂印谱》成书于1667年。是由周亮工之子周在浚、周在延、周在建三人,辑其父所藏明末清初篆刻名家印作而成,共分四卷,收印一千六百余方。这些印章除一少部分为辑者自用章外,还包括反映周亮工生平的大量印章,这些印章对了解、研究周亮工的经历及思想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本书参考传世诸版编辑而成。
山东北朝 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篆刻章法百讲》是一本关于篆刻章法的研究论著。在《篆刻章法百讲》中,作者谷松章提出了自己关于篆刻章法的一些新的认识。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是《篆刻章法百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一、章法内容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二、关于篆刻章法的分类方法及各种章法类型的特点。三、章法的主线。四、印中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的强调。这些观点在《篆刻章法百讲》中分为许多小的篇目讲述,并贯串于行文之中。《篆刻章法百讲》从史序的纵向、印人的横向以及技法特征来对章法分类讲述,共98篇,每篇皆有附图,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非常适合篆刻爱好者学习阅读。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本书介绍书法篆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本书展示了从先秦到民国书法篆刻的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宏伟篇章。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色彩是个十分神奇的东西,人们可以用它来形容世间万物,也可以用它来抒发人最深沉的感悟,它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色彩在历史上、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却缺少系统的研究。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有关色彩的百科全书,它带领我们在色彩斑谰的世界去畅游,去领略色彩的魅力。在这部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与色彩有关的鲜为人知的知识,如色彩在人类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色彩与人的生和死,与宗教,与政治,与权力,与时尚,与健康,与医药,与性爱,与各种艺术的关系,以及什么是“白领”、“蓝领”,什么是白玫瑰的象征意义,为什么护士身着白大褂,为什么理发店门前有三色灯,为什么牛仔服成了时尚等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篆刻聚珍》靠前辑和第二辑上出版以来,深得篆刻创作者、教学者和广大爱好者认可和好评,在短短时间内,已经重印数次,成为当下艺术出版特别是篆刻出版领域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文类聚团队会同各方编撰专家老师和制作人员,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中19种已于近日面世。
冯超然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合称\\\"三吴一冯\\\",是海上山水画大家,声名显赫于民国。他迁居嵩山弄,其嵩山草堂与吴湖帆的梅景书屋相邻而居。他与吴湖帆、张叔通、陈小蝶等海上书画界名宿交游往来,其门下桃李成蹊,留下了一段段往事佳话。本书作者冯天虬是冯超然的长孙,一直致力于收集积累当年海上画坛的珍贵史料。除了对冯超然史料的整理外,他还记述当时艺坛名宿沈琪泉、张叔通,名家陈小蝶、彭恭甫,书画收藏家王伯元、朱镜波、冯超然的学生陆俨少、张穀年等人的史料旧闻。作者将多年撰写的文字结集成《明月清风一捻须》一书,为艺术史学界研究上海画界艺坛留下了重要线索,具有相当可观的史料价值。
”大众篆刻”旨在利用现代新科技和新工具,对传统篆刻进行传承创新,不断降低传统篆刻的难度,拓宽篆刻艺术的准入门径,使篆刻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素和实践,大众篆刻从理念到实践逐渐成熟。《大众篆刻十八讲》阐述了大众篆刻的理念——“印六言”;介绍了推广普及大众篆刻的方法——“印六化”;探讨了大众篆刻走进大众的路径——"印六进”。书中记录了大众篆刻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大众篆刻爱好者为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新时代篆刻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吴颐人主编的《篆刻法(增订本)》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首版印行,后经全面修订先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今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全新出版增订本。 作者历时多年不断改正了原书中的疏漏不足及编校错误,并对原书的编排顺序也做了较大改动,使之更适合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也改写了不少章节,增补了许多内容,融入了近些年的学习成果,还附录了自己及友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文字。本书随文配有数千方印作,图文并茂,以便于初学者领悟文字,把玩印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本书以独立专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书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各时期书法文化的鉴赏等相关知识、时代特征、鉴赏要点和保养知识,内容丰富,分类科学,图片精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六章内容, 章书法的起源;第二章书法的种类;第三章书法的鉴赏;第四章书法的价值;第五章书法的收藏;第六章书法的保养。本书是一部 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适合各级师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和收藏,也适合各级各类图书馆收藏。
学习篆刻的经典图书,从入门到精通,一本书带你领略篆刻的文化和魅力。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知识性的内容,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文字的由来,篆书的演变,印章的种类、流派等;下编为技法性的内容,包括篆体字的书法,印章的刀法、印石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和工具。 《篆刻学》一书为邓散木先生讲授金石篆刻课程时的讲义,自1979年以来已有多次出版记录,本次重新出版,对全书做了一些修订:如将手稿文字转换为印刷字体,并修正了部分异体字,加注了标点,增加了印章材料和刀法的图片。为了更好地还原印章的色彩,采用双色印刷,以求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篆法辨诀》乃癸丑年(一七九三)石印刊本之复印本。行文以七言成句,间句有解,缀字成句,义取赅博。句侧纯就许书小篆剖析形似,义取详明。微有不同者,则以文字之义以训诂而明。篆文之下写以楷书,取说解大小二徐诸家精义详笺之。即未学篆者亦可开卷了然,汹初学之指南也。它是元代应在撰写的篆书辨识记忆的歌诀,清代承守丹依据《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等字书对此歌诀进行讲解注释,沈立新先生对承守丹的注释进行句读和校订。书中篆体和楷体相对应,旁列注文,注解详细便于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