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字典(第三版 套装上下册)》共收入汉字单字3933个,篆字67872个。部首检字表按《康熙字典》部首检字法编排,为了便于读者方便快速地查阅,正文之后又附有简体笔检字表和汉语拼音检字表两种查字法;本字典遵照传统字典的编排习惯,并考虑到历代篆字的字形特点,皆以繁体字为序编排,目录及正文每个字的旁边和下面都附有该字的简化字和异体字,以便读者参考,篆字下面的注解和说明文字皆使用简化字,便于读者阅读;本字典以《说文解字》所收的篆字为首字,主要收录了历代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碑石拓本文字、玺印篆刻文字太砖瓦、镜铭、泉币、度量衡等文字,大致按书体发展演变的历及篆刻作者的年代依次编排。本字典所收历代篆刻字形大致按原大钩摹或剪贴而成,尽量保持字形的原貌。便于应用和携带。
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精篆刻,是。书法工篆、隶。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本书集王福庵毕生印作精品近500方,印制精良,释文清晰完整,是学习、研究王福庵细朱文印风的推荐图书。
《中国篆刻聚珍第三辑》是“中国篆刻聚珍”系列丛书里的最后一辑,共包含六种,即《楷书印》《封泥》《图形印》《鸟虫印》《玉印》《瓷印》,主要收集以专题印为题材的印章,汇编成书。所选印章皆是该专题范围内的经典作品,读者据此可以了解该专题范围内印章的大致情况,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来使用。整个《中国篆刻聚珍》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对于方去疾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
《中华匠心》是在弘扬中华 传统和大国工匠的文化背景下,推出的 书法家孙晓云书写文化经典的又一部新作。 中华百工,彪炳史册,时代呼唤,大国工匠,既是渊久的历史追忆,也是新生代的精神感召。在曲折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匠人精神有遮蔽,有传统,也有新义。《中华匠心》这本书从名匠、佳制、 技、初心、文萃五个方面辑录、筛选文采优美并有时代意义的古文,共四十五篇精彩短文,分列于五个篇章,寄托于中华文明的技艺传统、中华匠心,寄托于中华文明的技艺传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历史创造、昭示了有关道与技的文化思考。百工之技,本于匠心,匠心独运,美哉中华。 本书借 书法家孙晓云之笔,以俊逸疏朗的行书书法为载体,用传统文献美文加注解的方式呈现,传承万古不朽的中华工匠记忆和工匠精神。百工之技,本于匠心,书法本身
本辑每本书在《凡例》之后,会就每册所收专题材料分别撰以《概述》。印章则为主体部分,每印附序号、释文。本辑靠前册《文彭 何震 苏宣》,收三人印共101方;第二册《汪关 汪泓》,收二人印共324方;第三册《林皋》,收林皋印共291方;第四册《明名家印》,收明代二十多位名家印共324方(本辑有专辑的印家除外);第五册《程邃 巴慰祖 董洵 胡唐》,收四人印共281方;第六册《丁敬》,收丁敬印共214方;第七册《蒋仁》,收蒋仁印共57方;第八册《黄易》,收黄易印共81方;第九册《奚冈》,收奚冈印共47方;第十册《陈豫钟》,收陈豫钟印共60方;第十一册《陈鸿寿》,收陈鸿寿印共315方;第十二册《赵之琛》,收赵之琛印共172方;第十三册《钱松 胡震》,收二人印共338方。十三册合计共收印2065方。另外,每册还择录与本卷主题相关的史料和评析文献。
《碑别字新编(修订本)(精)》系刘大新先生在秦公《碑别字新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而成。所录别字采自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石经等,共收字头三千五百余字,重文别字二万一千三百余字。并以《中华大字典部首索引》顺序排列部首,便于检索。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飞鸿堂印谱》。辑者:汪启淑,校定:金农、丁敬,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辑成,共五集,四十卷,收录了同时代作品四千余方。
全书编排体例清晰,书前有吴颐人对于钱瘦铁篆刻艺术的概述。书中篆刻分为有纪年作品和无纪年作品两部分,有纪年作品按照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编排作品顺序,无纪年作品按照艺术风格编排,著录作品和边款释文,作品尺寸、创作时间。书末编写钱瘦铁的篆刻艺术年表和文献著录。本书为研究、学习钱瘦铁篆刻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在本书开篇的文章(柳扬的《秦金饰对欧亚草原动物艺术的汲取与转化》)中,欧亚大陆上一个十分流行的古代纹饰。纹饰主体是一只杂交动物的形象:从蹄子看应该是一只偶蹄动物,但它奇怪地长着一副鹰嘴;它头上的大角像树杈般展开,而其 每一个分杈部分的尽头,则开出类似花朵或者云头( 多的案例中 则是鹰嘴)的图案;尤其是,它的四条腿上下两两翻转,形成一种动态旋转的态势,十分接近于后世代表中国文明的典型图案——太极图。鉴于这幅“太极图”,图案各部分把食草动物与猛禽、动物与植物、游牧与农耕、生命与自然 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我 愿意将之看作欧亚大陆本身多种文明形态交融共生的一幅图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其实也是暗蕴本系列丛书中提倡的 “跨文化艺术史” 理念的一幅图像,一种“古史的形象”。